中國古老的撥弦樂器古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流傳至今出現了許多古琴,如《陽春白雪》、《漁樵問答》、《廣陵散》等。本文將為大家介紹產生于東漢后期的古琴名曲《廣陵散》。根據劉東升的《中國音樂史略》,古琴名曲《廣陵散》大約產生于東漢后期。據說,《廣陵散》這一曠世名曲,因聶政刺韓相而緣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絕世。因而古琴名曲《廣陵散》的背后,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古琴名曲《廣陵散》的各曲段分別為井里(聶政故鄉(xiāng))、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峻跡、微行,與聶政刺殺韓相的整個過程大致相切合。
《廣陵散》琴曲最早出現的年代大約為東漢后期。在東漢蔡邕的《琴操》里,這次刺殺變成了一則民間故事。在這則故事里,聶政殺的不是韓相,而是韓王。聶政也不是為嚴仲子而行刺,而是為父報仇。原來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由于不能及時交付而被殺。于是聶政成了遺腹子。長大后聶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學會了鼓琴的絕藝。聶政還掌握了異容術,變得無人認識自己。一天聶政在鬧市鼓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韓王聽說后立即召見了聶政,命聶政當眾鼓琴。這時聶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劍,一舉刺殺了韓王,為父親報了仇。后來伏在聶政尸體上慟哭不止的不是聶榮,而是聶政的母親。這個故事被蔡邕取名為“聶政刺韓王”。
這個“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廣陵散》這一古琴名曲的曲情。雖然故事情節(jié)與史書的記載有太多出入,但《廣陵散》一曲主要表現的內容,如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樣而減色。
聶政所在的時代大約過了六百多年,西晉一位才智超絕、曠邁不群的人物,使古琴曲《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這個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名士――嵇康。
嵇康是魏晉時期杰出的思想家、詩人和音樂家。嵇康曾被鐘會指責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他的獨立不羈,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中記載,“嵇中散(嵇康)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即便有三千太學生上書“請以為師”,司馬昭也不允。為了鏟除異己,司馬氏早已族滅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門望族,如何會對嵇康這個名士下不了手呢?
《廣陵散》這一古琴名曲雖“聲調絕倫”,但歷來有人批評《廣陵散》“最不和平”,“憤怒躁急”,有所謂“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當時在刑場上以此曲來抒臆積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聲無哀樂論》的嵇康,一向主張音聲來源于自然的本質,而與喜怒哀樂等主觀情感無關。嵇康臨刑時,神氣不變。但曲為心聲。不知嵇康面對大辟之刑時如何在 “怫郁慷慨”處,表現出“雷霆風雨”和“戈矛縱橫”的氣勢,從而以此曲作為對強權的最后反抗?千年后重聽此曲,不能不念及聶政,不能不遙想嵇康。
如需獲得更多古琴相關資訊,敬請密切關注唯學網文藝體育欄目樂器培訓頻道,小編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關報道!本頻道除古琴、古箏等樂器類最新新聞外,還有各種古琴培訓課程、古箏培訓課程等資訊,歡迎廣大樂迷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