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獻資料中所找到的最早的中國揚琴圖文記載以及《辭海》、《中國音樂辭典》等有關(guān)揚琴的解釋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揚琴的始祖,起源于中東、波斯地區(qū),經(jīng)歐洲再傳入我國。本文除簡單介紹下?lián)P琴的一些基本情況外,將主要講述中國傳統(tǒng)揚琴流派中的廣東音樂揚琴這一主要流派的發(fā)展情況。
廣東音樂名家丘鶴儔生前擁有的揚琴
中國揚琴的名稱,歷史文獻記載最早通稱“洋琴”,后又稱打琴、敲琴、銅琴、瑤琴、蝴蝶琴等,除“洋琴”這一名稱與其來源有關(guān)外,后面的這些名稱都出自揚琴這一樂器本身的形體和發(fā)音方式的特征而命名的。
揚琴傳入我國后,長期普及在民間,但是揚琴的表演形式是為歌唱伴奏。清代,特別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沿海城市畸形發(fā)展,各地藝人紛紛走入城市。隨著說唱音樂的發(fā)展和地方戲曲的興起,傳統(tǒng)揚琴表演藝術(shù)有了進一步發(fā)展,使揚琴稱為說唱音樂和地方戲曲伴奏樂隊中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尤其是各地的“琴書”,即是因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的,如四川揚琴、云南揚琴、廣西文場、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安徽琴書、梅花大鼓等。此外,在各地的地方戲曲樂隊中,如粵劇、潮劇、閩劇、滬劇、粵劇、呂劇、黔劇等,也都使用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
廣東音樂揚琴,最初只為廣東禪門僧、道、尼三家,祭詠誥本,時拍和七星鼓鈸伴奏用。約本世紀初年,始被粵藝伶壇中之師娘應(yīng)如度曲彈唱和失明藝人賣藝彈唱所用,并以此漸漸代替其早期慣用的“七尺箏”及“秦琴”等度曲常用之器,從廣東音樂揚琴竹法中的“嘮”音、半滾、齊竹、琶音等竹法的應(yīng)用中,不難找到從“箏”和“秦琴”彈奏技法中移植而來的技法痕跡。清末民初,廣東藝壇中出現(xiàn)了揚琴演奏家嚴老烈,他把傳統(tǒng)樂曲“三寶佛”中的第一、三闋,分別改編成揚琴譜《旱天雷》、《倒垂簾》,把《寡婦訴怨》改編成《連環(huán)扣》,嚴氏所挽譜子,均按其揚琴所屬流派“右竹琴”的竹序特點制譜,嚴氏除制上述揚琴譜子外,還挽有{算命》、《到春雷》(又名:《到春來》)、《寄生草》(又名《忘憂草》)。《旱天雷》、《到春雷》、《連環(huán)扣》等嚴氏作品的出現(xiàn),為“廣東音樂”演奏的揚琴化作了典范,為廣東音樂揚琴的風格特點和樂曲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chǔ),開拓了新的境界。嚴氏以后的二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粵樂揚琴壇中先后出現(xiàn)了廣東音樂揚琴演奏家丘鶴儔、呂文成、羅綺云、方漢、黃龍練等,這些揚琴名家,均是早期“左竹琴”和“右竹琴”兩大揚琴流派的代表人物。早期廣東音樂揚琴雖流派眾多,如“順打派”,其基本竹法特點是不分“左竹”與“右竹”,“因曲制宜,以順為主”,其實,早期的“順打派”,就是現(xiàn)代的“混合竹”琴派,但因在當時得不到諸琴家的承認,且遭到極力排斥。除“順打派”外,尚有其他為數(shù)眾多的不成流派的“流派”,但由于遭同樣的排斥至日趨衰退,最后被淘汰淹跡。經(jīng)查索資料可證,除“左”,“右”竹兩大琴派外,再沒有發(fā)現(xiàn)這兩大流派以外的流派了。
(如需獲得更多揚琴類新聞,敬請密切關(guān)注唯學網(wǎng)文藝體育欄目樂器培訓頻道,小編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關(guān)報道!本頻道除揚琴、古箏等樂器類知識點及最新新聞外,還有各種鋼琴培訓課程、揚琴培訓課程等資訊,歡迎廣大揚琴愛好者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