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人生比作一圈400米長的跑道,那么初三就是這一圈中的一個拐彎處。初中,是中學階段的初級階段,是向高級中學過渡的一個階段,也是初中生參加中考前的學習階段。面對可能左右自己人生走向的升學壓力,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小編在此為大家搜集整理了“初中學生家長應該學會傾聽孩子心聲”一文,供各位初中生父母閱讀!
什么是初三孩子“最需要的時候”,家長怎樣做才能給予孩子“恰到好處的幫助”呢?
穩(wěn)定情緒,做一個理智的傾聽者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一生中心理發(fā)育要經歷兩次反抗期,一次出現(xiàn)在2—3歲,表現(xiàn)為任性、不聽話、愛哭愛鬧;另一次出現(xiàn)在12—16歲,一般稱之為青春期,敏感、易怒、任性是這一階段的主要表現(xiàn)。初三正是青春期的中期,“叛逆現(xiàn)象”一般出現(xiàn)在這個階段。
處于青春期中的初三孩子本身就容易煩躁,再面對同學間的激烈競爭,面對老師、家長對自己升學的期望,無論學生學習程度高低,都會對自身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成績產生疑問。因此,行為上就容易出現(xiàn)某些偏差,將自己的父母當成發(fā)泄的對象。所以,上了初三后,家長會陡然感到孩子變了,感到十分困惑。
面對這種變化,家長要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不要因孩子的不良情緒而影響到整個家庭。孩子急你不急,他發(fā)牢騷你就耐心傾聽,他生悶氣你就仔細觀察,用理智克制自己急于評頭品足的欲望,在傾聽和觀察中盡快找到困擾孩子的癥結;待孩子情緒平復后再有理有據地與之交流,尊重孩子的一些看法,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孩子盡快走出心理波動期,愉快地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類似這樣的溝通,不僅可以使孩子逐漸減少情緒的波動,提升應對困難的技巧和信心,而且在孩子最需要理解和撫慰的時候,家長的寬容和幫助會使孩子心存感激,奠定了以后兩代人愉快溝通的基礎。
反之,遇到孩子不高興,成績下滑時,如果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盲目指責,眼睛只盯著“成績”,不給孩子傾訴感受的機會和獨自反思的空間,就會加重孩子的逆反情緒和學習挫敗感。甚至會由單純對自身學習的不滿轉化為對家長的不滿,以至與家長之間產生巨大的矛盾。
初三階段,家長要有意識地營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不要因其他外在因素觸及孩子青春期相對敏感的神經。比如夫妻之間鬧矛盾,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家里面充滿了火藥味,大人的問題最好在孩子視線之外得到妥善解決,實在解決不了也最好延至中考[微博]后再公開;比如家長工作忙,一方或雙方晚上經常不回家或回家很晚,這都會讓孩子感覺到一種親情的缺失,正像有些孩子說的“爸爸媽媽都在家,我覺得心里踏實,學習起來也安心”。父母只要在家,孩子就會感覺到有家的味道,他的心里就有了安全感。
更多初中教育問題請關注唯學網中小學教育欄目初中頻道,小編會第一時間為大家更新跟進初中教育新聞最新動態(tài)!小編在此預祝各位初中學生能夠順利走進高級中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