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中期的歐洲音樂逐步突破單聲部,開始進入復調(diào)音樂時期,聲樂演唱也為多聲部合唱形式,分別由女高音(soprano)和女低音(Alto)擔任,圣詠旋律則由男高音(Tenor)擔任,后來又加入了男低音聲部(Bass)。由于圣經(jīng)的古訓規(guī)定“婦女在教堂中應保持緘默”,因此,演唱中的女聲部均由男童聲代替。這些男童是被閹割的男童聲歌手,在聲樂發(fā)展史上被稱作“閹人歌手”。他們的出現(xiàn)曾為歐洲聲樂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奠定了“美聲唱法”的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歌劇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他們盛極的時代同時也帶來了美聲唱法的黃金時代。早在4世紀,意大利就建立了專門訓練童聲演唱圣詠的歌唱學校,他們遵循古訓,嚴禁婦女在唱詩班演唱,由于童聲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生音色的變化,而不能唱出符合圣詠需要的優(yōu)美自然的歌聲,所以出現(xiàn)了這種不人道的“閹人歌手”現(xiàn)象。他們的聲帶及喉頭不會隨著年齡和身體的成熟而變化,閹人歌手具有女聲的聲帶,同時又具備男子的體魄,所以,無需用假聲就能發(fā)出悅耳的女聲。雖然他們的聲音不如真正的女聲柔美,但他們?nèi)A麗、輕巧、明亮的音色,寬廣的音域,能令聽眾激動不已。在閹人歌手興起和盛行的時期,不僅排擠了女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搶占了男聲在歌壇上的地位。閹人歌手在歐洲盛行了近兩個世紀之久,還有學校和教育機構專門訓練閹人歌手。意大利著名閹人歌唱家法瑞奈里和卡法瑞里就是閹人歌手盛行時期的典范,他們的演唱技巧已經(jīng)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不容置疑,他們將歐洲的聲樂水平推進到了一種較高的境界。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封建制度開始動搖,人們紛紛要求廢除這種不入道的歌唱現(xiàn)象,同時婦女們也要求沖破封建束縛走上舞臺,加上此時的男聲也通過“關閉”的唱法提高了演唱能力,因此,閹人歌手在18世紀末開始走向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