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書法:又稱書道,始從中國書法而來。據(jù)《日本書紀》記載,應(yīng)神天皇58年,朝鮮百濟國使王仁進獻了《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是漢字傳人日本的開始(具體年份不詳)。但比它更早的時候,在與中國的交往中已明顯知道漢字。是一名叫王仁的到達了日本,帶去了系統(tǒng)的漢字和漢文的典籍,因此這算是日本人學漢文的真正開始。后來阿直竣、王仁的子孫到日本后同化為日本人,作為東西文部住在大和、河內(nèi)之地,任祭掃、出納等職。到了推古天皇朝代,日本與隋朝建立了邦交,隨著留學生和留學僧的歸國而帶去了中國書法。日本此后又崇拜起王羲之,這對于日本的書法的形成起了很大影響。到后期的假名書法時終于有了自己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