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舞蹈元素的美學造型主要是三類:首先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善宣意的造型;其次是寓意生靈的造型,再次是美觀實用的造型。這些美學造型特點,體現(xiàn)著歷經多重文化洗禮的豐厚的藝術精神積淀。
擺手舞是怎樣一種舞蹈?一般在什么情況下表演?
擺手舞據(jù)史書記載,最早源于商周時期巴人的軍戰(zhàn)舞。西漢時,巴人的這種軍戰(zhàn)舞成為漢宮廷舞樂,被稱為巴諭舞。梁又復原稱,后改為鞞舞。唐初,巴諭舞列為清高樂。從漢到唐宋,巴諭舞在民間經久不衰。擺手舞有大擺手、小擺手之分。小擺手舞每年歲正月舉行一次,主要是表演農事、漁獵活動。大擺手每三年舉行一次,內容在小擺手舞的基礎上,再加上披西蘭卡普表演的軍戰(zhàn)舞。跳擺手舞時,要吹大土號,嗩吶、敲打鑼、镲、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人們圍成圓圈,男在外圈,女在內圈。除圓圈外,還有縱隊、“人”字形隊及各種圖案隊形。舞蹈人數(shù)不定,可自由出入。動作要求雙手擺動不過肩,膝蓋隨之伸屈、顫動,手與腳呈順邊運動。舞姿樸實,音樂節(jié)奏明快。在跳擺手舞的同時,要唱擺手歌,其歌詞有流傳久遠的固定歌詞,也有少量即興編唱的新歌詞。人們且歌且舞,氣氛熱烈,具有濃厚的土家氣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