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之交,由西域樂人經(jīng)“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我國。最早的記載見于《隋書音樂志》。公元五六世紀時盛行于中原。后來又流傳到我國的南方。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間,五弦琵琶盛傳不衰,并成為隋唐九、十部樂中西涼、龜茲、天竺、疏勒、安國和高麗諸樂的主要樂器。在唐代張祜、白居易等許多詩人的作品中都有對五弦琵琶的描繪,五弦琵琶的構(gòu)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項琵琶大致相同,到了宋代教坊已經(jīng)不見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在唐代,我國有多種樂器傳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傳入日本的螺鈿紫檀琵琶,藏于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這張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藝精細,通體施有螺鈿裝飾,腹面上還嵌有一騎駝人撫琵琶的畫面,它己成為世界藝術(shù)寶庫中的稀世珍品。
20世紀30年代,上海大同樂會曾制成一張五弦琵琶,3個琴軫在琴頭右側(cè),兩個在左側(cè),改子弦同音為加添一條低音弦。由于戰(zhàn)亂及其他原因,這張五弦琵琶已失散無存。近年來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現(xiàn)了在四弦琵琶上縮小弦距,增加一條低音弦為五弦琵琶的探索。為保持琵琶的傳統(tǒng)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于琴頭處(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軫上。這種五弦琵琶,擴展了低音區(qū),使音色更加豐富,并提高了演奏技巧,也為琵琶樂曲創(chuàng)作和演奏開拓新的前景。
(注:今有方錦龍先生善奏五弦琵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