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專供上層貴族子弟入學的學校,分為小學和大學兩級。王室和諸侯各國所辦的小學,其名稱和規(guī)模大小,都差不多;而所辦的大學,不但名稱各不相同,而且規(guī)模大小也相差很多。首先,在名稱上,王室京畿的大學,是天子之學,由王室直接管理,叫做辟雍;諸侯國都的大學,是諸侯之學,由國君直接管理,稱為泮宮(或頖宮)。其次,在建筑規(guī)模上,辟雍修建在形似圓璧的土臺上,四周有水,如同在一個小島上建起一座學校;泮宮修建在形似半壁的土臺上,東、西、南三面有水,如同在一處半島上建起一座學校。泮宮的規(guī)模只有辟雍的一半。呂思勉曾說:"這是表明辟雍乃天子獨家擁有的學校","諸侯得殺其制","以其半以示詘于天子"①。國學招收的學生,自元士以上的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學。《禮記·王制》說:"凡入學以齒。"鄭玄注釋:"皆以長幼受學,不用尊卑。"粗粗一看,好像西周的國學,凡是貴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能入學,毋需再分尊卑等級。其實,這條"入學以齒"中的"齒"字,卻很有講究。恰恰是在這一"齒"字上,嚴格區(qū)分出尊卑貴賤,維護了森嚴的等級制度。西周王室的宗族,有大宗和小宗之分,此外還有遷宗(分支)的規(guī)定。在臣屬之間,又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層層嚴格的等級關(guān)系。這些人的子弟雖然都有資格進入國學,但是"子隨父貴",在入學的年齡上,也得按照等級差別,有早有晚。最低的元士一級,其嫡子和余子(妾所生之子)上小學的年齡,也要相差兩歲。這是奴隸制教育的特殊現(xiàn)象,也正是"齒"字的實際含義。貴族子弟入學年齡,分為三種情況:王太子,8 歲進入小學。7年讀完小學,15歲升入大學。公、卿的長子,大夫、元士的嫡子,13歲進入小學。7年讀完小學,20歲升入大學。嫡子以外的諸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之子,即余子,也稱眾子,15歲始進小學,7年讀完小學,23 歲升入大學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