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近幾年,國學在中小學、甚至大學都有滲入,國學現(xiàn)在變得炙手可熱。隨著“國學熱”的勃興,其邊界及內(nèi)涵不斷拓展,可說是到了“無人無處非國學”的地步。
以下五點是對國學的祝福和期許:國學不是口號、國學并非學科、國學吸納西學、國學兼及雅俗、國學活在當下。
國學是好東西,但是不能喊空口號。當下中國,“國學大師”的頭銜似乎比物理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等要好聽得多?晌覍τ诤笳呋拘湃;對于前者則敬畏之余,不無幾分疑慮—主要是搞不清楚其研究對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評價其得失成敗。
國學是大學問,但不該汲汲于晉升“一級學科”。幾年前,若干出身經(jīng)濟學或自然科學的校長們聯(lián)袂,振臂疾呼,希望國家將“國學”確定為一級學科,并授予專門學位。理由是,現(xiàn)有的文學、史學、哲學、數(shù)學、化學、物理學等分科方式,屬于西方體制,無法容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這里不想正面立論,單說這“一級學科”與“博士學位”,同樣也屬于西方體制。除非恢復“六藝”、“四部”的分類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舉人、進士的科舉考試,否則很難擺脫這種“影響的焦慮”。應某大報之邀,我正想?yún)⑴c討論;一聽說是反對設“國學博士”的,主事者當即表示,這文章可以不寫了。
國學博大精深,但不該畫地自牢。時至今日,我還是相信王國維的話:“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學之徒,即學焉而未嘗知學者也!庇惨獙ⅰ皣鴮W”與“西學”做徹底切割,不說理論上不夠圓融,實際效果也不佳。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如何看待新舊與中外,有過很激烈的爭論;而日后對中國文化研究及建設作出更大貢獻的,是《新潮》諸子,而不是《國故》諸君。
談論國學,其視角有廣狹之分,在“固守五經(jīng)”與“兼及雅俗”之間,我傾向于后者。照理說,前者邊界清晰,且淵源有自,容易做成“大學問”;只是因不接地氣,很難茁壯成長。后者則“無往而不在”,兼及精神與物質(zhì)、殿堂與市井、書齋與田野,更容易為廣大民眾接納。說到底,熱衷于談“國學”的,更多動力來自政界、商界及大眾媒體,而不是學院派。
最后一點很重要:國學必須活在當下。世人所理解的國學,大都是“中國固有的或傳統(tǒng)的學術(shù)文化”。而晚清以降的中國文化,因其接受了西學的洗禮,很容易被剔除出去。這也是很多大學的國學院在確定研究對象時,將邊界劃到辛亥革命的緣故。這么一來,國學也就成了“博物館文化”—很優(yōu)雅,也很美麗,但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這是我最擔心的。如何讓中國文化重新“血脈貫通”,是每一個關(guān)心國學命運的讀書人都必須認真考慮的。
以上內(nèi)容是關(guān)于怎樣讓國學有新視野的介紹,由唯學網(wǎng)國學欄目小編提供,因此考生如若獲知更多關(guān)于國學的資訊,請隨時關(guān)注國學欄目,小編會在第一時間為考生發(fā)布相關(guān)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