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十句至理名言,閱人識人,直指人心
《呂氏春秋》中蘊含著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一部雜家名著,成書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前夕!秴问洗呵铩肥渲晾砻裕喨俗R人,直指人心。
1. 數(shù)奪民時,大饑乃來。
語出戰(zhàn)國時期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衣》。如果多次占用農時,這樣就會惹來大的饑荒。這句話說明了農時是不能夠違背的。
2. 聽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亂莫大焉。
語出戰(zhàn)國時期呂不韋《呂氏春秋·聽言》。聽到的話不可以不詳細的考察,如果不考察,便不能夠分清善惡好壞,就會釀成巨大的禍患。
3.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
出自《呂氏春秋·紀·仲春紀》。好的名聲和不好的名聲,會隨著自己的言行而定,而不是別人給與的,就像是命運不可以改變一樣,美惡是不可以轉移的。
4. 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
出自《呂氏春秋·上農》。使百姓安心耕作,那么民風就會變得淳樸,這樣人們的私心和私欲就會減少,然后國家的法律才能得到確立和執(zhí)行,國家就能專心地發(fā)展生產,向著富強的目標前進。這句話表明重農抑商的重要目的在于使民風淳樸,使法令容易執(zhí)行,使人民便于管理。
5. 民農則其產后,其產后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
選自《呂氏春秋·上農》。使百姓安心耕作,他們的產業(yè)就會越來越厚重,這就不便于他們搬遷,因此他們就只能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一直耕作到死,而沒有第二種選擇。這句話指出土地可以把農民牢牢地綁住,防止他們四處搬遷,從而就使得國家有了穩(wěn)定的財政收入來源和兵源。這也是封建統(tǒng)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一個重要原因。
6. 令苛則不聽,禁多則不行。
語出戰(zhàn)國時期呂不韋《呂氏春秋·適威》。如果政令過于嚴厲,這樣人們便不會聽從。如果禁令繁雜,而不能夠通行。
7.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shù)傳而白為黑,黑為白。
出自戰(zhàn)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察傳》一次次的傳言,白的會被說成黑的,黑的會被說成白的。
8. 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铘;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出自戰(zhàn)國·呂不韋等《呂氏春秋·察今》。對優(yōu)良的寶劍希望它能截斷東西,而不在乎它是否叫鏌铘寶劍;對好馬希望它能奔行千里之遠,而不在乎它是否名叫驥、驁這些千里馬的名稱。喻指任何事物重在實際效果,不在名稱如何。
9. 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
語出戰(zhàn)國時期呂不韋《呂氏春秋·不二》。能夠統(tǒng)一,便會安定有序,如果不統(tǒng)一,便會發(fā)生混亂,從而導致危險。
10.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出自《呂氏春秋·義賞》。排除湖中的水而去捕魚,怎么可能得不到呢?只是等到第二年便無法再得到魚。
來源:騰訊網
以上是關于國學的相關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國學信息,第一時間了解國學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國學欄目,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