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易經(jīng)》經(jīng)典的三句話,蘊藏人生哲理,句句大智慧
孔子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道”。古人認為《易經(jīng)》是大道之源,然而《易經(jīng)》又是簡單的。
然而,《易經(jīng)》可不是一本簡單的占卜書而已,它更是涵蓋了人生中的大智慧!
《易經(jīng)》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jié)晶,被譽為“群經(jīng)之首”。
讀懂這三句話,你的人生越來有福氣。
一、施人之恩,不記于心。
《戰(zhàn)國策·魏策》有言:“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一個人做了有恩于別人的事情,不能總放在心上。
齊國有一年鬧旱災(zāi),很多人吃不上飯。
有一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
后來去吃的人,越來越少,吃過的人非但不說好,反而責難他。
這一天,黔敖看到一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過。
他左手端著食物,攔住了他。
“喂!來吃吧!
饑民抬頭看著他,說:“正因為不想吃你施舍的食物,我才蒙著臉走開!
原來,為了宣揚自己的善行,黔敖四處招搖,說自己給別人免費食物。
結(jié)果,那些受了施舍的人,更覺得尊嚴掃地,無處自容,寧愿餓死也不愿受他的恩惠。
華羅庚說:“我?guī)腿思遥浶纳!?/p>
真正的善良是從骨子里表現(xiàn)出來的,不張揚,不作秀。
有句話說得好:“施比受更有福!
施恩,不是把善行當做交易,更不是以善易善。
如果每次都記在心上,就變成了一種負擔。
二、厚德載物
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取自《易經(jīng)》卦辭,原文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意思是,大地承載著萬物,作為人也要有大地一樣的寬廣。說白了,就是格局問題。
有的人失敗,能力差,是因為格局小。比如一個小鎮(zhèn)學生,成天和同學比較,誰家買了新手機,誰穿了新鞋子,誰考上了班級前十名。離開小鎮(zhèn)發(fā)現(xiàn)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論富,你比不過富家子弟。論新潮,你比不過北上廣深大城市的孩子。論成績,全省幾十萬考生,那里才是你真正的戰(zhàn)場。
再比如一個餐館老板,為了幾塊錢和客人斤斤計較。會處理的人,幾句話把人哄高興了,還送幾瓶飲料,人家下次還來。這就是格局。
所謂格局,是打破自己固有的局限。超越陳舊的認知,能站在長遠的角度,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不戀過去,不爭小事,站在足夠高的地方,才能看到更遠的地方。
長此以往,才能矯正自己不好的性格,吸引到更加優(yōu)秀的群體,人生路才會越來越順。
三、過猶不及,貴在守中
《易經(jīng)》的乾卦,最能表達萬事萬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一開始是潛龍勿用,到利見大人,終日乾乾,到達巔峰飛龍在天,最后發(fā)展過頭,則演變成亢龍有悔。
《易經(jīng)》告訴我們,做人做事,都需要把握一個度,過猶不及,貴在守中。為什么要守中?因為“中”才是最佳狀態(tài),我們當然要守住。
《道德經(jīng)》第五章曰:“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币彩且粯拥牡览怼
生活中,一個人勤奮是好的,但勞累過度,就會損傷身體,過猶不及。為人處世,話說過頭了,則給自己招惹是非;事情做過頭了,則好事變成壞事。貴在守中,謹記老祖宗教誨,才少走彎路。
這些就是《易經(jīng)》的三句精髓,作為世界最具智慧的三大奇書之一,這最重要的三句話,學會學懂,受益終生。
來源:歸于農(nóng)
以上是關(guān)于國學的相關(guān)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國學信息,第一時間了解國學相關(guān)資訊,敬請關(guān)注唯學網(wǎng)國學欄目,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