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的爭奪,高等教育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致使學位點“臃腫”。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日前正式公布《關于下達2016年動態(tài)調整撤銷和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
由《通知》獲悉,全國175所高校大幅撤銷了576個學位點,包括部分博士學位授權點。同時,共有178所高校增列了366個學位點,增列的學位點數量大大少于撤銷的學位點數量。撤銷這么多學位點,既是改革學位點授予制度的成果,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之前累積的問題有多么嚴重。
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的不少專業(yè)落后于時代,在社會上已無用武之地。這是正,F象,也是必然趨勢,時代在進步,科學在發(fā)展,總會有一些老專業(yè)被淘汰,正如高校的專業(yè)設置要因時而變一樣,高校學位點的設置也要與時俱進,不能因循守舊、抱殘守缺。二是有些高校的學位點名不副實,師資力量弱,教育水平低,人才培養(yǎng)質量差,導致學位“注水”,文憑貶值。這無疑是不正常現象,有些高校片面追求“大而全”,乘著“擴招”東風盲目設置專業(yè),注重泡沫式繁榮而忽視內涵式發(fā)展,申請了學位點卻不努力建設學位點,把學生招進來卻不能提供良好的教育,不異于浪費高等教育資源。
“不合時宜”的老專業(yè),該淘汰就得淘汰;誤人子弟的學位點,該撤銷就得撤銷。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從來不是靠數量取勝,而只能靠質量取勝,走內涵式發(fā)展之路。如果說推進“雙一流”建設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加法”,那么學位點的撤銷就是做必要的“減法”。顯然,做“減法”正是為了更好地做“加法”——只有撤銷不合格的學位點,讓學位點“有上有下”成為常態(tài),才能倒逼高校提高教育質量,集中力量建設一流學科。
無論是建設一流大學還是一流學科,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就此而言,高校學位點“瘦身”也是一場供給側改革。目前,高校畢業(yè)生看似“供過于求”,很多畢業(yè)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甚至“畢業(yè)即失業(yè)”,但實際上,很多用人單位也經常找不到合適的人才,甚至“一才難求”,人才供求的“結構性矛盾”相當突出。個中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的很多專業(yè)設置滯后于時代,加上人才培養(yǎng)質量總體不高,導致高校的人才供給不能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人才的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而大幅度調整學位點正是改革的一個著力點,通過優(yōu)化高校學科布局,引導高校走內涵式發(fā)展之路,以期為社會提供更多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學位點“瘦身”雖好,但還要防止反彈。為此,不僅該撤銷的學位點要撤銷,而且在增列學位點時要嚴把“質量關”,避免一擁而上,重蹈覆轍。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考生如需獲得更多高校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唯學網是一個大型的教育培訓平臺,各種不同形式的教育資訊內容與考試信息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