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高校人大教授公開宣布與門下弟子斷絕師生關系一事,又一次讓導師與研究生的關系成為教育熱點話題,F如今,研究生和導師的關系非常尷尬,而他們之間的矛盾集中在論文上。甚至學生調侃到:學生就像導師種的一季莊稼,就算這一季種壞了,導師還有下一季收成。
課題組就好像一個封閉的小世界,極度缺乏外部的監(jiān)管與干預。就好像一個封建王國,遇到“開明君主”就國富民強,若是導師不甚開明、能力不強,就可能產生師生之間的“明爭暗斗”。
一旦涉及錢,“老板”就只是老板
一般實驗室是要賺錢的,假如學生的研究不能兌現,那么導師可能會直截了當對自己的學生不滿。有些導師對待學生毫不客氣,“罵”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怕導師罵,就怕導師指錯方向
難以與導師進行平等對話也是不少研究生的苦惱。做科研意見不一致是常有的事,王桓說,師生有分歧的時候,往往是導師靠自己的權威來一錘定音。有的時候一個學生在這條路上走了兩年之后,當導師認為課題沒有多大意義的時候那么該學生就成了探索路上的先驅和先烈。
圍繞論文的過招最激烈
對于學術型研究生,大部分高校都有發(fā)表論文的要求,至少一篇。而按照目前通行的規(guī)定,只有導師有投稿權,即老師通過自己在期刊上注冊的賬號投遞、發(fā)表出的論文才會被學校認可,如果是學生以自己的名義投論文,即便能成功發(fā)表,也不會被學校承認。而且,這樣的事情一旦發(fā)生,也會嚴重影響學生在學術圈內的名譽——因為他破壞了默認的規(guī)則。
由老師當通訊作者、寫論文的學生當第一作者,成了很多師生約定俗成的做法。通訊作者,通常是實驗項目的負責人,提供實驗設備、藥品和資金;第一作者,是對論文貢獻最大的人,一般是實驗的直接操作者。
但也有老師會同時任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如果老師對學生的指導不多,就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在一些學術論壇上,關于導師在論文上署名的吐槽,屢見不鮮。
學生為了能如期畢業(yè),希望盡早發(fā)論文,而有的導師則期待學生繼續(xù)深入研究,“攢著發(fā)個大的”,于是沖突就來了。
以上就是唯學小編為您帶來的關于研究生與導師關系的介紹,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教育新聞資訊方面的信息請密切關注唯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