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是一件關系到國家長遠利益的并且是極其復雜的大事情,可惜的是,“錢”字當頭的教改思想已經給中國的教育帶來了棄之不掉的負面效果。這種思維方式不糾正,無論怎樣的教育改革也會無濟于事。
中國教育改革最大的敗筆
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xiàn)在,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已經有20多年了。人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和先進國家的教育科研差異并沒有縮小。可以說,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并不成功。以大學體制的改革為例,概括地說,迄今為止,改革有幾大明顯敗筆。
第一大敗筆就是大學教育的產業(yè)化。
在任何國家,大學都是非營利機構。但在中國,大學則是名副其實的產業(yè),是一部賺錢機器。前些年,當經濟增長缺少動力的時候,一些知名的經濟學家還公然提倡把教育轉化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點。政府提倡科教興國。大學的校長們想要提升自己,就把眼光落在“錢”上!板X”似乎成了中國教育改革的萬能良藥。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錢”并沒有給大學教育帶來任何希望,反而導致了無窮的消極后果。
把創(chuàng)收作為目標,自然帶來教育質量的大大下降,F(xiàn)在的很多大學教授把賺錢當做正業(yè),而把教學和科研當做副業(yè)。當然,連教學和科研也是以“錢”為目標的。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是,一些大學向有錢階層屈服,一些教授向有錢學生屈服。大量有錢階層的人士,如商界和政界人士涌入大學。他們中間盡管有很多好的學生,但不可避免的是存在著大量的文憑、權、錢之間的交易。這樣做對大家都有好處,教授、政治人物、商界人物都是“同學”,結成一體,對各自的未來都是增值的,惟一受損的就是教育制度。
在另一邊,農村和城市低收入階層的子女則缺乏接受大學教育的激勵機制?即髮W從來就是社會底層家庭改變貧窮狀況和個人前途的最主要的一個途徑。只要有可能,社會底層家庭的子女都會拚命努力來爭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在教育產業(yè)化的今天,社會底層家庭及其子女普遍缺乏動力。因為即使他們成績最好,他們也承受不了高額學費的負擔。這些年來,考上了大學卻因沒有錢而無法上大學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學生或家長甚至還因此走上了自殺之路。對社會底層人士來說,受教育機會的被剝奪幾乎等于生存機會的被剝奪。在中國的傳統(tǒng)里,這種情況經常導致非常嚴重的政治后果。
第二大敗筆表現(xiàn)在毫無理性的大學升級。
從師范學校升為學院,從學院升為大學。高等專科學校不見了,專門性的學院不見了,代之以到處林立的大學。北京的學院路從前是名副其實,但現(xiàn)在學校全部升格為大學。中國大學發(fā)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多一些大學沒有什么不對,但問題是迄今為止的大學升級毫無理性所在。升級的動力大多來自于政治。教育部沒有一個理性的宏觀規(guī)劃,讓各個地方自行升級。為了地方利益,地方官員都希望自己的地盤里有大學存在。這也是地方領導的政績之一。地方領導喜歡,學校領導更喜歡。隨著?粕秊楸究,學校領導的行政級別也自然跟著往上升。
這樣做受損的也還是國家和學生,F(xiàn)在一方面是大學生大量積壓,找不到工作成為一大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是公司找不到有用的技術技能工人。在很大程度上,大學把大量的本來是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培養(yǎng)”成了學無所用的廢料。中國現(xiàn)在是個工業(yè)化國家,這種經濟要求大量技術型熟練工人,大學理應配合這種經濟發(fā)展趨勢,但沒有這樣做。
中國有大量的基礎研究,但就是沒有辦法把它們轉化成為產品。即使可以轉化成為產品,也沒有好的工藝水平。這和德國、日本在工業(yè)化進程中的高等教育體制形成了鮮明對比?梢哉f,缺乏高技能的熟練工人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一大制約。這種制約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會愈來愈明顯。
第三大敗筆就是假大空的并校風。
為了趕上世界水平,這些年來中國到處出現(xiàn)合并風。如果說大學升級的動力和地方利益有關,大學合并顯然來自上層。上層搞瞎指揮,下面就跟著做。什么碩士點、博士點,什么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什么教育科研基地等等,都要上面來批準。這樣就強行制造出大學合并的激勵機制來了。大的就是好的,欠的就是先進的。但是事與愿違。大學合并了,不但假大空,而且失去了各自的特色。什么都沒有改變,什么也改變不了,只是一種變相的權力再分配而已。
教育改革是一件關系到國家長遠利益的并且是極其復雜的大事情,可惜的是,“錢”字當頭的教改思想已經給中國的教育帶來了棄之不掉的負面效果。這種思維方式不糾正,無論怎樣的教育改革也會無濟于事。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您關注唯學網(wǎng)。唯學網(wǎng)是一個大型的教育培訓平臺,各種類型的教育資訊應有盡有,是您獨一無二的選擇。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