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部分家長來說,我們都是從少年無知、天真無邪的年齡段中走出來的,那時的我們是最快樂,最自由的。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們也應該給孩子正確的親子教育,讓孩子享受快樂,因為,享受快樂童年是每個孩子成長的權利。因此,莫要過早讓孩子明白社會的真實,不要讓孩子太懂事。
家庭教育:孩子,不要太懂事了
一個孩子過于懂事,是一件讓家長們擔憂的事情。以別人的喜好為標準,為了讓別人的高興,刻意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壓抑自己,這會讓孩子的單純與天真過早消失,失去成長過程中的快樂。下面讓我們看一篇由少兒教育專家編寫的一篇關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供廣大家長參考,并在閱讀過程中,明白家庭教育的真諦,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下是文章全文:
那一年,我和同事都離婚了,我們年齡相仿,孩子也差不多大,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讓我們有了共同的話題,朋友關系慢慢親密起來。
一天,她帶乖巧可愛的5歲女兒來我家做客,兩個孩子玩游戲,我和同事在客廳聊天。忽然,同事的電話響起,她接過后匆匆說了幾句,然后對我說:“我有急事要出去一趟,你幫我照看一會兒女兒。”這一會兒,便是三個多小時,小女孩的神情也不再像剛開始那般自在,不時地從游戲中跑出來跟我說話,我兒子不停地喊她:“快回來玩!”
暮色漸漸降臨,我去廚房做晚飯。小女孩對我說:“阿姨,我來幫你擇菜吧?”我說:“不用,你去玩吧。”她眨著眼睛忽然對我說:“阿姨,我覺得你對我特別好!蔽颐摽诙觯骸笆菃?”小女孩連忙說:“真的,阿姨你真的特別好!”
想到這女孩自從父母離婚后,就跟媽媽住在姥姥家,也時常隨爸爸回爺爺奶奶家,置身于各種親戚之間,小小的眼里一定看多了不同人的眼色。我的心忽然疼痛起來,這需要多長時間、多少感情發(fā)酵,才能讓一個5歲小女孩這么懂事呢?
懂事是應有的禮貌和好習慣,懂得愛與包容,知道要適當克制自己的欲望,也知道在滿足自己愿望的同時,考慮別人的感受。
但一個孩子如果太懂事,卻讓人擔憂。以他人的喜好為標準,為了別人的高興,刻意隱忍自己的情緒,投其所好地表達感受,完全壓抑自己,這會讓單純與天真過早消失,失去成長的快樂。太懂事的孩子,內(nèi)心滿懷了惶恐,自尊怎會不脆弱。不敢出錯,怕人不喜歡,每一句話都要察言觀色,患得患失,長此以往,孩子的心靈該有多么沉重!
缺乏安全感才會太懂事,內(nèi)心有自卑才會太懂事。想起小說、電視中經(jīng)常描寫的無比懂事的孩子,我一點都不感動,反而心痛。我想到我兒子,也許因為是男孩,所以遠沒有這般懂事。可是未來,他也將成長在單親家庭,我希望我的兒子與其他完整家庭的孩子一樣,坦然自信地走在成長的路上,不要太懂事。
成長在單親家庭,有無法回避的缺憾,但我要給他一份充沛完整的母愛。他需要我陪伴的時候,我會盡一切可能陪在他身邊;他想要獨自和小伙伴玩耍,盡管我萬分不舍,也會在叮囑后堅決放手;對孩子我不回避家庭的缺憾,因為人生或多或少都有缺憾,要學會勇敢面對人生;我努力地工作生活,不跟他講述自己獨自帶他是多么辛苦,而是經(jīng)常說有兒子在身邊的快樂與幸福;兒子小時候,很多同學都是車接車送,但他從不會羨慕,總說跟媽媽在藍天下騎自行車真好!我不說“要給媽媽爭氣”之類的話,他不喜歡的補課班一個都不去,他喜歡的手工書、漫畫書、科普雜志盡可能地買給他。生活中,我直接告訴兒子“我累了”“我今天心情不好”,而不是讓兒子猜測是不是因為他做了什么錯事,讓我突然討厭他。
十年后,兒子長得比我還高大,也終于成為我希望的樣子:從容面對缺憾,不羨慕奢華安逸,勇敢對視別人的目光,不刻意討好誰。面對意外,亦是不抱怨不恐懼,能自信地面對生活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在我生病時會給我端水送飯,卻不會刻意地噓寒問暖,我出差時他能獨自在家安排自己的生活。兒子學習成績一直也不錯,從小學到高中,老師和同學們都非常喜歡他。
看著這樣的兒子,看著這樣一個陽光自信的男孩,我由衷地覺得有個不太“懂事”的兒子真好。
身為家長和教師,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懂事更知愛和感恩,以為這樣“情商”才更高,所以時常對孩子提出超越他們年齡的要求,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鼓勵他們“更懂事”。殊不知,這種過于懂事的背后是對孩子心靈的無形傷害,是對孩子自然天性的束縛,讓他們的成長變得沉重和壓抑。真心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懂事明理的同時,也保有自己美好蓬勃的真性情,不要太懂事。
( 原標題:《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郭利 )
以上內(nèi)容是關于讓孩子不要太懂事的介紹,要想了解更多家庭教育相關信息內(nèi)容,請隨時關注唯學網(wǎng)親子教育頻道,小編會第一時間為大家更新跟進最新信息。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