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系列21:樹立孩子終身學習的理念
最近網上有一新提法叫,“鼓勵企業(yè)以降薪的方式擴大招聘!边@是大學生就業(yè)形勢不樂觀背景下,政府對企業(yè)的一個引導。
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yè)生人數(shù)從1999年的100萬增長到2022年的1076萬。過往數(shù)據(jù)也顯示,畢業(yè)后6個月內找到全職工作的比例大約70%,且不斷下降,平均工資也出現(xiàn)下降趨勢。造成這種現(xiàn)象,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造成的供求關系固然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技術的進步,互聯(lián)網、自動化、機器人代替了部分人工也是其中原因之一。一畢業(yè)就失業(yè),已經成為大學校園和大學生圈子的一個口頭禪。當前,很多家長還將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份穩(wěn)定的高收入的職業(yè),然后結婚生子,買房買車,過上小康生活,作為世俗的人生目標或者作為孩子教育的人生目標。大學生越來越嚴峻的就業(yè)形勢,無疑對廣大家長的教育理念是一個重大的挑戰(zhàn),對身處學習階段的學生尤其是臨近畢業(yè)的大學生,更是一個不小的沖擊,學習的信念動搖,思想陷入迷茫。努力讀書有用嗎?讀書就是為了找工作嗎?怎樣個讀書法才是成功的模式呢?
從大方面講,現(xiàn)行教育體系是工業(yè)時代的產物,并與之匹配;當進入信息化時代,隨著供求關系的失衡,尤其是知識的更新和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教育體系和人才的培養(yǎng)面臨新的挑戰(zhàn),在這個意義上理解一畢業(yè)就失業(yè)也就很正常了。因此,我們要從適應工業(yè)化時代的教育轉向擁抱信息時代的教育迅速轉變,從就業(yè)型向創(chuàng)業(yè)型人才理念轉變,從專業(yè)型向綜合型人才轉變,從學校教育向終生學習轉變,樹立更注重社會化、個性化的教育理念。我們應當將學校教育當成孩子成長的一個載體和過程,活到老學到老,堅持終身學習終身教育,改變多年來學校教育就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好的職業(yè)而一勞永逸的舊的教育思想。
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上尤其是美國的很多牛人都是中途輟學的,像耳熟能詳?shù)氖返俜颉滩妓、比爾·蓋茨、邁克爾·戴爾、馬克·扎克伯格基本上都是大學輟學生,甚至是沃爾特·迪士尼、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等等,都是沒有在正規(guī)學校念完書的。這里很容易給人一個誤導,大學出不了人才,或者說真正人才不需要大學學習的。其實大學學習成才的還是占大多數(shù),輟學成才的是極少數(shù)。這些輟學成才的牛人,大多數(shù)并不是他們不讀完書只想去創(chuàng)業(yè),而是他們認為該大學的學校不足以給他們成長所需要的了,他們不是不學習,相反,他們無一不是保持終身學習的模范。我們知道,今年92歲的股神沃倫·巴菲特保持終身學習和讀書,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經這樣評價他,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yè)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而查理·芒格自己在《窮查理寶典》中寫下了自己能夠能夠積累億萬財富的原因,簡簡單單的6個字:活到老,學到老。他,今年98歲。
對于孩子的學校學習,給家長幾點建議:
首先是要正確面對現(xiàn)有的學校教育體系。
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是以高考為代表的應試教育,盡管有很多落后的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方面而飽受詬病,但也有其現(xiàn)實、合理、公平、不可替代的一面。"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中國教育發(fā)展的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南,黨和國家也正持續(xù)推進教育改革,這也是正在發(fā)生的事實。作為個人,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可以去評價、討論甚至一定程度去影響學校教育制度和體系,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看清真相的前提下,從個人層面去積極適應和超越這個現(xiàn)有體系,在此基礎上,才能教育引導我們的孩子,既能很好適應應試教育,又不受應試教育的制約與束縛,真正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動力。告訴孩子,學習永遠是自己的事,是為了自己實現(xiàn)人生理想和自我價值的。不用因為學習成績好而自以為了不起,也不用因為一時的失敗而耿耿于懷,更不用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影響自己的選擇和狀態(tài)。就算學校制度不合理,盡管老師對你評價不正確,即使同學們都不想學習,等等,我們都要為自己負100%責任,我們都要以最好的狀態(tài)面對人生。
第二是給孩子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
從小學到大學畢業(yè)需要16年時間,如果將其當成一個任務目標,比如為了一張大學文憑,一張社會職場入場券,那這個學習過程會相當漫長和無趣,甚至造成孩子厭學的態(tài)度。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孩子高考之后撕毀書本漫天飛雪,一旦到了大學就開始混日子不學習,甚至不能拒絕各自誘惑開始變壞的原因所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上文已經說到,一方面知識爆炸的今天,只有持續(xù)學習新知識才能生存和適應,不至于被淘汰;另一方面,不僅是學者、思想家保持終身學習,那些國內外成功的企業(yè)家也都是終身學習的典范。告訴我們的孩子,學校教育只是成長過程的一個載體和過程,在學校學習的只是必須的基礎知識,也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最好階段;這固然是很重要的,而真正的鮮活的知識在社會并伴隨人的一輩子,學習本身將帶來成就感和價值感。從而引導孩子建立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思想理念。
第三是從小培養(yǎng)和保護孩子的學習感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學有三重境界:知之者:努力求學,可以做到勤勉,但并不是發(fā)自本心,甚至有可能是不得已才努力學習;好之者:因為對某件事產生了好奇心,有興趣才去學;樂之者:把學習當作日常,把求知當作人生的目的,甚至可以說“一天不學習渾身難受”。怎么樣讓孩子愛上學習,成為學習的“樂之者”?
小孩子愛學習,除了學習本身,更重要的是學習帶給他的某種感覺。一開始學習本身其實是沒有感覺,沒有情感的,他只是一個載體,一個過程,通過學習這個過程,孩子內在的心理需求可以得到滿足,于是潛意識就會把愉悅的、舒服的、正面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和學習產生關聯(lián);通過學習,孩子找到價值感、成就感、自豪感。而學習上的所有美好的感覺、正面的情緒體驗最初都來自于家長。如果家長能夠保護或者是創(chuàng)造出孩子在學習上的那份成就感、價值感、被認同感、被關注、被接納的感覺,孩子就很會容易愛上學習。
有一些孩子天生的學習有悟性,這一類孩子家長就要保護好他們在學習上的感覺,發(fā)現(xiàn)并及時肯定他們在學習上的所有的好的表現(xiàn),好的結果,好的行為和好的態(tài)度,同時又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引導孩子正確的動機,引導孩子明確的方向,引導孩子偉大的格局等等,這些孩子就會有持續(xù)的好的學習的動力。
還有一部分孩子可能他在學習上的表現(xiàn)稍微的遲緩的一點點,家長要學會“無中生有”創(chuàng)造出孩子在學習上的感覺。家長你在孩子學習的這件事情上給予孩子學習什么樣的感覺,將決定的孩子是愛學習還是討厭學習。正面的態(tài)度,正面的回應就能保護和創(chuàng)造出孩子學習上的感覺;消極的負面的、指責式的的態(tài)度或者是回應,就會破壞或者是創(chuàng)造出孩子在學習上負面的情緒體驗。換句話說,孩子對學習喜歡的感覺是因為孩子通過學習,看到被父母接納,被父母認同,被父母承認和肯定的自己。孩子不愛學習的孩子,不是討厭學習本身,而是因為學習會帶給他很多痛苦,帶來負面的情緒體驗。
有的家長會問,我的孩子學習一塌糊涂,怎么創(chuàng)造和保護好孩子的學習感覺呢?首先你一開始就沒有保護好或者已經破壞了孩子學習的感覺。其次,我們在創(chuàng)造和保護好孩子在學習上的感覺,跟孩子今天的學習結果、分數(shù)、名次等完全沒有關系,只和對人的看見,對人的接納,對人的認同,對人的理解有關。是對人的接納而不是因為事的結果。第三,先有感覺,后有結果。如果沒有好的感覺,孩子一定會創(chuàng)造出不好的結果。第四,先相信后看見。我們要堅定不移的相信孩子,他就是一個能學習,會學習,愛學習的孩子。所以說,創(chuàng)造和培養(yǎng)孩子學習感覺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
最后對我們的孩子們說,如果你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或者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爸爸媽媽,或者是別人給予我們的認同很少,肯定很少,那么不要因此而顯得沮喪,也不要因此而去怪罪他們。我告訴你們幾句話:
第一句話,記住,即使是別人給我的認同很少,我也是有價值的。就像一個人他不喜歡人民幣,但人民幣不會因為一個人不喜歡而貶值,是一個道理。
第二句話,別人認不認同我,那是他們的事;我要不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那是我的事,兩者不要混為一談。
第三句話,如果別人對待你的方式,讓你真的很不舒服,讓你真的很難受,我們要學會勇敢的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且我們盡量不要用憤怒對抗或者是自暴自棄去解決問題。因為,憤怒、對抗和暴力永遠不是真正的勇敢,那都是紙老虎。
你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梁,從現(xiàn)在開始,做一個理性而成熟的人,不要做一個只會用憤怒和對抗去解決問題的人。因為你生而不凡,因為你與眾不同,因為你很重要,因為你終身學習而不隨波逐流,讓偉大的生命得以綻放。
來源:高維看人生
以上是關于親子教育的相關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親子教育信息,第一時間了解親子教育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親子教育欄目,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