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需要技巧!12種錯誤的親子溝通方式,看看你中了幾個?
在親子溝通中,很多家長都有這樣類似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我說的話孩子不肯聽?”“一句話要好幾遍,孩子才能聽進去!薄昂⒆釉趺蠢虾臀页凑{?”
家長們,你們想過嗎?你和孩子的溝通不順暢,可能是孩子處在情緒中或需求未被滿足時,你的溝通方式錯了!以下12種常見的錯誤溝通方式,一起來對號入座,看看自己中了幾條吧!
常見的12種錯誤溝通方式
1、命令、指示、指揮
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不接受自己的行為,不相信自己的判斷,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不被重視,因此,孩子容易感覺委屈、反感、憤怒,導致孩子自尊心受傷害,產生逆反心理,雙方溝通不良。
家長常用的句式有:“你現(xiàn)在馬上停止玩游戲!”“從現(xiàn)在起不許用那種態(tài)度跟媽媽講話!”“不許再哭了!”“只有做完作業(yè)才能出去玩!”
2、警告、責備、威脅
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不尊重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只想要我順從他們,因此,孩子容易感覺反感、敵視,導致孩子被迫順從,缺乏主見,甚至產生僥幸心理,學會投機和欺騙。
家長常用的句式有:“你不聽話就讓你爸爸揍你!”“再說一句那樣的話,就給我離開房間!”“不聽我的話你會后悔的!”“再考不及格,看我怎么收拾你!”
3、說教、規(guī)勸、教訓
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評判別人的計劃或價值觀是否正確,因此,孩子容易感覺內疚、反感、憤怒,導致孩子產生罪惡感,養(yǎng)成自我防衛(wèi)的態(tài)度,疏遠及反抗父母。
家長常用的句式有:“你不應該用那種口氣跟老師說話!”“考不上大學,將來是不會有出息的!”“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學習是很努力的,哪像你這樣懶散!”
4、建議、提忠告、提供解決方法
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感覺父母對自己的判斷力或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信心,因此,孩子會對父母感到失望、不理解,導致孩子產生依賴或反抗心理,阻礙孩子自己面對問題,想出解決方法并采取實際的行動。
家長常用的句式有:“你最好先做完語文作業(yè)再做數學作業(yè)!薄叭绻俏,我肯定不理他!薄拔铱茨銘撊フ依蠋熣務劇!薄澳悴婚_心的時候,你就去聽聽故事,看看電視,找同學聊聊天。”
5、教導、講理、推理、擺事實
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感覺父母在貶低自己,因此,孩子會感到失望、反感、憤怒,導致孩子開始反抗父母、不聽父母的話,并且覺得自己是不好的、錯誤的,從此失去自信。
家長常用的句式有:“你必須學會與人相處。”“如果你學會對家里負責,長大成人后就會有責任心!薄拔蚁衲氵@么大時,我做的事情是你的兩倍。”
6、貼標簽、評判、責備
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落后、愚蠢、沒用,因此,孩子會感到難過、憤怒、害怕,導致孩子害怕被否定,拒絕和父母溝通,心理上遠離父母。如果孩子接受了父母的判斷,則會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行,或者對父母不服氣,認為“你們也好不到哪里去”。
家長常用的句式有:“你總是偷懶!薄澳阍趺蠢鲜沁@么拖拖拉拉?”“都這么大了,怎么還不懂事!”
7、辱罵、嘲弄、諷刺
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用、沒有人喜歡,因此,孩子會感到害怕、難過,導致孩子自卑,產生語言和行動上的反擊。
家長常用的句式有:“你真蠢!”“你的腦子灌水了,什么時候才能開竅啊?”“考這么點分,你還好意思吃啊?”“只有沒長腦子的人才會這樣說話,知道嗎?”
8、分析、診斷
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已經了如指掌,因此,孩子會感到尷尬、挫敗、惱恨,導致孩子產生挫折感,覺得自己的缺點被公開很沒面子,因此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家長常用的句式有:“讓你走快點你偏走得慢,你是在故意氣我!”“老師把你單獨留下,一定是你又做錯了什么事!薄斑@次沒考到90分,一定是你沒努力!
9、贊揚、肯定、給予正面評價
這類說話方式看著是贊美孩子,但表揚不當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不符合孩子自我形象的肯定會讓孩子感到焦慮、害怕,導致孩子覺得父母在施恩圖報,自己只能被迫被父母操控。
家長常用的句式有:“嗯,我認為你做得非常好。”“你一直都是很聽話的!薄澳愫苈斆,我想你是對的!
10、保證、同情、安慰、支持
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輕視自己的問題,因此,孩子會感到不被理解、憤怒,導致孩子產生強烈的敵對意識。
家長常用的句式有:“這種小事就不用傷心了!薄靶男胤艑捫灰退话阋娮R。”“不要擔心,你現(xiàn)在的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好。”“你很有潛力,成績會很快提升上去!
11、調查、詢問
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缺乏信任,猜測、懷疑自己,因此,孩子會感到煩躁、焦慮、害怕,導致孩子學會隱瞞、撒謊。
家長常用的句式有:“你為什么不喜歡學習呢?”“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如果不想去上學,你想去干什么?”
12、退縮、逃避、遷就
這類說話方式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感興趣,不尊重、嫌棄自己,因此,孩子會感到委屈、難過、憤怒,導致孩子逃避困難,不再對父母敞開心扉、吐露心聲。
家長常用的句式有:“吃飯時間,我們先不談這件事。”“就當做這件事沒有發(fā)生吧!”“你已經盡力了,做到這樣已經不錯了!
親子溝通中,比“說”更重要的是“傾聽”
很多家長太愛“說”,也太急著“說”,其實,在親子溝通中,比“說”更重要的是“傾聽”。
積極傾聽分為編碼-解碼-反饋-確認四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先釋放信息,家長要正確理解孩子話語中想要傳達的意思,并將對這些話語的正確理解反饋給到孩子,孩子確認家長的反饋,最后給出回應。
積極傾聽,能夠幫助孩子釋放情緒,使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我負責的人。同時,也能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幫助你們的親子關系更加親密。
如何做好積極傾聽?
1、接納理解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
家長要不帶主觀判斷地傾聽孩子的情緒和觀點表達。
這一點看似容易,但很多家長都做不好。在傾聽孩子說話的過程中,一旦孩子說的話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家長便會打斷孩子的發(fā)言,不顧孩子的感受,開始向孩子輸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如此一來,孩子很可能便不愿意繼續(xù)與你交流了。
因此,家長應該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想,與孩子共情,認真地聽完孩子的話。
2、用肢體語言給孩子積極的反饋
一些非語言,也就是肢體語言在其中也起著關鍵作用。
在溝通過程中,家長可以身體微微向孩子一側傾斜,和孩子保持相對親近的距離,全程注視孩子、和孩子有目光的交流,面部表情專注自然,時不時點頭回應孩子……
這些行為都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在認真傾聽,孩子體會到被尊重的感覺,親子之間的溝通也會更順暢。
3、正確理解孩子的問題,引導孩子表達
一旦孩子感受到“你不懂我”、“你不理解我”,溝通就無法繼續(xù)了。因此,在認真傾聽完孩子的發(fā)言之后,家長可以先花點時間,確保自己準確理解了孩子要表達的意思。
接著,家長可以用類似“聽起來你有點……”“你感到……是因為……”的句式,試著向孩子陳述你的感受。
當孩子接收到你理解了他的信號之后,家長可以繼續(xù)用開放式的提問鼓勵孩子表達內心的想法。比如“你可以具體說說看嗎”、“你還有其他想要對我說的嗎”、“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這樣的提問可以讓孩子更具體地描述細節(jié),也可以帶動孩子思考,使你們的溝通更深入。
其實每個父母都是非常想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今天關于積極傾聽的知識點都學會了嗎?從現(xiàn)在開始實踐吧!
來源:多特兒童專注力
以上是關于親子教育的相關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親子教育信息,第一時間了解親子教育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親子教育欄目,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