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人妖99视频_国产精品九九九国产盗摄蜜臀_国产一区二区天天看片_国产精品无码AV无码_不卡的av帝国在线一区二区

您當前位置: 唯學網(wǎng) » 統(tǒng)招研究生 » 試題專題

2016年考研教育學考前測試題及答案(2)

來源:唯學網(wǎng)•教育培訓(www.printpiter.com)  【唯學網(wǎng) • 中國教育電子商務平臺】 加入收藏

二、辨析題:46~48小題,每小題15分,總計45分。

46.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47. 教育功能是教育目的的實質性表現(xiàn)。

48. 學習策略是一種程序性知識,由一系列規(guī)則和技能構成。

三、簡答題:49~53小題,每小題15分,總計75分。

49. 簡述掌握學習教學模式。

50.《學記》是如何論述豫時孫摩教學原則的?

51. 赫爾巴特提出作為其教育理論的倫理學基礎的五種道德觀念是什么?

52. 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53. 試分析參與式觀察研究的優(yōu)缺點。

四、分析論述題:54~56小題,每小題30分,總計90分。

54. 簡介學科課程和分科課程的內容并對其進行評價。

55. 比較中世紀大學與中國古代書院的異同。

56. 本題為必選題,請在I、Ⅱ兩道試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只按第1道題的成績計入總分。

I.課堂教學應該盡可能地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怎樣才能增強學生的內部動機呢?試述增強學生內部動機的幾點意見。

Ⅱ.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對小學1—6年級每年級三個班學生進行了一次智力測驗,然后將每班學生分成兩組,并謊稱這是根據(jù)智力測驗成績來分組的。其中一組占班級總人數(shù)20%,稱為高智商組(A組),實驗支持者將改組學生名單交給所在班級新任教師,并告訴他們,預測表明,這一部分學生“在智力上有很大的發(fā)展可能性”,“具有在不久的將來產(chǎn)生學業(yè)沖刺的能力”。各班其余80%的學生組成普通組(B組)實際上,各班學生是用隨機分派的方法分成兩組的。這就是說,分組根本沒考慮事先進行的智力測驗。在實驗前各班內A、B兩組被試智力在統(tǒng)計上是相等的。經(jīng)過8個月教學后,發(fā)現(xiàn)A組學生比B組學生智商有了更大的增長。

(1)該實驗設計屬于前實驗實際、準實驗設計還是真實驗設計?

(2)實驗中的自變量、因變量分別是什么?

(3)這種實驗設計的特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10.ABCAA CDBCD

11-20.BBBBC CBBBC

21-30.BBBACBACCD

31-40.ABAAB CBBAD

41-45.CADAA

二、 辨析題

46.【答案要點】

正確。

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而勞動者是生產(chǎn)力的首要因素,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是由教育來實現(xiàn)。國家的發(fā)展要以教育為根本,人們對于教育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經(jīng)濟對教育的發(fā)展起決定性的作用:(1)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水平制約著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速度。(2)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水平制約著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和教育結構。(3)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水平制約著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的發(fā)展與改革?傊,經(jīng)濟發(fā)展為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也為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一定的客觀要求。

同時,教育對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1)教育能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xiàn)實的勞動力,是勞動力再生產(chǎn)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chǎn)的手段。(3)教育是發(fā)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要看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不能盲目發(fā)展教育,甚至打著“教育”的口號,做出違背社會和教育規(guī)律的事情,應注意教育與經(jīng)濟的和諧發(fā)展。

47. 【答案要點】

這種說法是片面的。

通常意義上的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人及周圍環(huán)境相互影響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動已經(jīng)產(chǎn)生或者將會產(chǎn)生的結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動所引起的變化和產(chǎn)生的作用。教育的社會功能是指教育對于維系社會運行,促進社會變革與發(fā)展的作用。教育不僅具有經(jīng)濟功能、政治功能,而且還具有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教育功能具有客觀性。教育目的之的是社會對教育所要早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guī)格和總的設想或規(guī)定。教育目的具有主觀性。教育目的制定和實現(xiàn)以教育功能的發(fā)揮為基礎,教育功能會影響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實現(xiàn)。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應然表現(xiàn)”,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實然表現(xiàn)”,它是教育目的在教育實踐中所釋放出來的實際效果。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雖有重疊,但是仍有本質區(qū)別。

48. 【答案要點】

這種說法是正確的。程序性知識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是個體的用于具體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為步驟。它相當于技能。加涅認為,程序性知識包括心智技能和認知策略兩大類。心智技能是運用概念和規(guī)則對待事物的程序性知識,主要是加工外在信息。這類知識通過練習,其運用達到相對自動化程度,很少或不需要受意識控制。認知策略是運用概念和規(guī)則對內調控的程序性知識,一般受意識控制,其運用難以達到自動化程度,主要用來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動。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方案。作為一種計劃性方案,由規(guī)則和技能構成,它是一步一步的程序性知識,因此,學習策略是程序性知識。

三、簡答題

49. 【答案要點】

(1)代表人物:布盧姆

(2)指導思想:掌握學習理論。只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適當?shù)慕虒W,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學習內容都可以達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達到完成80%~90%的測驗題目)。

(3)目標:教師要為掌握而教,學生要為掌握而學,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即達到掌握的程度。

(4)基本結構:①教學準備。開始教學前,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和心理狀態(tài)。對學生進行鼓勵,教給學生進行掌握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內部心理狀態(tài)。②確定課時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把單元目標分解成為課時目標。課時目標應具體、明確。③進行課堂教學。④測驗。一個單元的教學完成以后,立刻對全體學生進行一次測驗。測驗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教學目標的掌握程度,哪些掌握了,哪些沒有掌握;不能對測驗結果進行排隊,不能排名次,只要說明學生是否達到標準就可以了。⑤矯正。根據(jù)測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對沒有通過測驗的學生進行第二次教學,給他們第二次學習的機會。第二次教學的方式與第一次不同,主要是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錯誤進行矯正。矯正應在2~3天內完成。⑥再測驗。矯正完成以后,對經(jīng)過矯正的學生再進行一次測驗。在整個掌握學習過程中,測驗和矯正兩個步驟是最重要的,這兩個步驟的效率和質量是決定掌握學習成敗的關鍵。

50.【答案要點】

《學記》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啟發(fā)教學的思想,進一步概括了如何進行啟發(fā)的寶貴經(jīng)驗,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啟發(fā)式教學的核心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主動性,而要做到這一點,主要靠教師的正確指導思想、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學記》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第一,導而弗牽。教師要積極引導,但不要硬牽著學生走,這樣學起來就會自然和諧。不引導不行,硬牽著走也會失敗。

第二,強而弗抑。教師要積極督促,但不要強制和壓抑。這樣學起來就會安逸順利,不督促檢查不行,強制學習也會挫傷學生的主動性。

第三,開而弗達。教師要為學生打開知識的大門提供鑰匙,但不要把知識全部塞給學生,要留有余地,啟發(fā)學生自己積極思考,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可以得到鍛煉和發(fā)展。

這項原則的中心就是要求教師積極發(fā)揮主導作用,但不能代替學生思考,只要求“繼其志”。

51.【答案要點】

在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中,倫理學主要起著價值規(guī)范的作用,即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確立提供依據(jù)。他倫理學的基本內容之一就是提出了五種道德觀念,即: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1)內心自由指的是一個人有了正確的思想或者說對真善美具有了明確的認識,就能夠自覺地依照道德規(guī)范行事,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理性的原則。(2)完善指人調解自己的意志,做出判斷的一種尺度。赫爾巴特強調人必須有道德衡量的標準。(3)仁慈是指一種絕對的善,它要求人無私地為他人謀福利,與人為善,從而使自己的意志與他人的意志協(xié)調統(tǒng)一。(4)正義的觀念也就是守法的觀念,它要求避免不用意志之間的沖突,并且按照人們自愿達成的協(xié)議(或法律)解決沖突。(5)公平與報償是指當人故意作祟時予以應有的懲罰,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52.【答案要點】

(1)充分利用已有經(jīng)驗,形成知識結構體系。(2)分析問題的構成,把握問題解決規(guī)律。(3)開展研究性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4)教授問題解決策略,靈活變換問題。(5)允許學生大膽猜想,鼓勵實踐驗證。

53. 【答案要點】

所謂參與式觀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參加到所觀察的對象的群體和活動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參與活動中進行隱蔽性研究觀察。

其優(yōu)點是:不破壞和影響觀察對象的原有結構和內部關系,因而能夠獲得有關較深層的結構和關系的材料。

其缺點是:由于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處理不當易影響觀察的客觀性。

四、分析論述題

54. 【答案要點】

(1)學科課程也叫做分科課程。即從各門科學中選擇最基本的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分學科安排教學順序、學習時數(shù)和期限的課程。同時,也相應地編寫不同學科的教科書作為學科課程內容的基本依據(jù)。

它的主要特點:第一,各學科課程有明確的研究對象,有屬于自身的研究方法,彼此界限清楚,各自自成一體。第二,以知識的邏輯體系為中心來編排課程。第三,重視學習的理論知識。其指導思想是把教育看做是生活的準備,課程是為生活的準備而服務的。這種課程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知識來組織,以學科作為教學活動單位,這給教材編訂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教學內容的選擇、結構、順序就是學科知識的選擇、結構、順序,一切從學科知識體系來考慮。課程目標以學科知識的掌握為目標;教材的編寫與審訂也相應地分科進行。從教學看,以科學文化知識為主體的學科課程便于教。一個學科教師,只要掌握了本學科的系統(tǒng)知識,便可勝任教學。從學習的角度看,學科課程便于讓學生學到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學科知識既是教學的內容也是學習的內容,這就使學生的學習成為相對簡單的過程。此外,學科課程還有便于管理、評價等長處。正是由于學科課程的這些長處,這種傳統(tǒng)的課程設計才經(jīng)久不衰,流傳至今。

學科課程的缺點也十分明顯,由于學科各自獨立,割斷了各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學科課程只重視系統(tǒng)學科和學科知識,不注意發(fā)揮教育的社會職能與人的發(fā)展職能;學科課程注重于學科知識,而置能力培養(yǎng)于不顧,將獲得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相脫離。在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chǎn)力的今天,其危險日益突出,人們深感重知識、輕能力,重學科的區(qū)別,輕學科的聯(lián)系,難以培養(yǎng)出現(xiàn)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

(2)活動課程也稱兒童中心課程或經(jīng)驗課程,即以兒童為中心來組織教學過程。這種理論認為,課程應是一系列兒童自己組織的活動,兒童通過活動獲得經(jīng)驗,從中培養(yǎng)學習興趣,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鍛煉能力。

其特點是:以兒童為中心,從兒童的動機、需要和個性出發(fā)設計課程,課程的組織不是多學科的分科并進,而是綜合性的單一課程;課程順序不考慮邏輯結構,只強調心理結構;課程進度無嚴格規(guī)定,以學生的態(tài)度和興趣的發(fā)展變化隨意刪定。

活動課程論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注意學生的動機和興趣,強調經(jīng)驗,但違背了教學認識規(guī)律,排除了人類積累的間接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暴露了它致命的弱點,即嚴重降低了教學質量。

(3)目前,關于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之間的關系的討論,概括起來大致有這樣的一些觀點。一是“補充說”。認為活動課程是學科課程的補充,在我國的課程結構中,應以學科課程為主,活動課程為輔,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完成育人功能。二是“對立說”。認為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是根本對立的兩種課程形態(tài),如果簡單地把二者之間的關系理解成相互“補充”,就容易導致“活動課程學科化”,活動課程成了學科課程的延伸,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活動課程的本義,是不足取的。三是“發(fā)展說”。認為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是對學科課程的超越;顒诱n程實質上包涵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可以說是學科課程的一種整合形態(tài),活動課程就是以活動作為特殊形式把學科課程有機地整合起來。

55.【答案要點】

(1)相同點:1)出現(xiàn)的必然性相同:不僅與各國的思想文化源流密切相關,而且與各自封建經(jīng)濟的相對發(fā)展方向及其獨特的政治結構有很大關系;2)類型上相同:都是教學組織學術研究機構;3)在地位變化上相同:都逐漸失去自治地位,被朝廷或教會控制;4)辦學精神上:有相應的獨立性、開放性、研究性;5)教學方法上:都重視學術講演、研究探討和學術問難;在學術研究上都沒有從根本上突破封建社會制度的束縛。

(2)不同點:1)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不同:中世紀大學產(chǎn)生于商業(yè)城市,而書院則出現(xiàn)在遠離城市的名山勝水中;2)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中世紀大學從經(jīng)濟發(fā)展的層面思考社會問題,設立實用科目,是為了城市的新興市民階級,而書院則從倫理政治角度,以新儒學的面目出現(xiàn),旨在為封建社會長治久安尋找理論依據(jù);3)與官方關系不同:中世紀大學與教會斗爭,為大學的獨立生存和自由研究爭取特權,而中國的書院得到政府支持;4)辦學目的不同:中世紀大學目的是職業(yè)訓練,培養(yǎng)專門人才,中國書院是以倫理為本,培養(yǎng)圣賢人格;5)課程不同:中世紀大學主要傳授專業(yè)知識,注重傳統(tǒng)“七藝”的繼承與發(fā)揚以及亞里士多德著作的傳授,而書院主要是“五經(jīng)”——原典的復歸與闡發(fā),傳統(tǒng)儒學倫理教條的哲理化改造;6)學位制度上:中世紀大學已建立學位制度,而中國的書院沒有;7)管理體制上:大學領導體制分學生大學和先生大學;書院機構簡單,管理人員少。(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P120-123;王炳照:《簡明中國教育史》,北京師范大學(微博)出版社,P153-158)

56. 【答案要點】

I.內部動機是源于興趣、好奇心、追求成功、自信心等個人特征的動機,所以,激活與維持學生動機的根本策略是教師長期堅持培養(yǎng)學生求知、求成的需要,通過成功的學習經(jīng)驗又增強他們學習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品質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1)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策略:第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第二,豐富材料呈現(xiàn)方法;利用學習動機的遷移。(2)通過歸因訓練或歸因指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第一,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水平開始某項新的學習任務;第二,為學生設置明確、具體和可以達到的目標;第三,強調學生自己前后比較,避免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第四,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示范。(3)培養(yǎng)學生對成就的需要和成就感。

Ⅱ.(1)該實驗設計屬于真實驗設計。真實驗中的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都能得到比較嚴格的控制,即它能較好地控制內外部無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縱研究變量。其特點是隨機分組;實驗組接受實驗處理,控制組則不給予實驗處理;兩組均進行前后測。

(2)因變量是學生智商的變化,自變量是教師對于學生的期望

(3)此種實驗設計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實驗組和對照組通過隨機方式選擇和分配的,兩組在統(tǒng)計上是相等的;實驗組前后測比較,對照組前后測比較,以及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后測比較,能較充分的說明自變量的作用,因果分析可靠性程度高;采用了“雙盲”設計來抵消“霍桑效應”等副效應。

以上是2016年考研教育學考前測試題及答案,以供各位考生查看了解?忌鷤內粝肓私飧嘌芯可嚓P信息,如考研改革、考研考試等,請關注唯學網(wǎng)考研欄目,小編會第一時間為你更新最新資訊。若有疑問也可在線咨詢。

0% (0)
0% (10)
已有條評論
新聞瀏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