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艾里克森認為幼兒期(4歲~7歲)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是( )
A.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B.獲得主動感,克服內(nèi)疚感
C.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
D.獲得親密感,克服孤獨感
30.初中生同伴關系的顯著特點是( )
A.交友范圍開始縮小,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兩個
B.交友范圍擴大,最要好的朋友很多
C.平行性集合關系顯著
D.同伴關系依從性達到高峰
31.在學完一篇邏輯結構嚴密的課文以后,勾畫出課文的論點論據(jù)的邏輯關系圖以幫助理解和記憶。這種學習方法屬于( )
A.精加工策略
B.組織策略
C.復述策略
D.做筆記策略
32.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fā)現(xiàn)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yōu)閷W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的心理學家為( )
A.布魯納
B.桑代克
C.斯金納
D.奧蘇貝爾
33.帶領學生深入工廠或農(nóng)村進行實地參觀訪問的直觀教學形式為( )
A.形象直觀
B.言語直觀
C.模象直觀
D.實物直觀
34.個體難以清楚陳述、只能借助于某種作業(yè)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的,主要用來解決“做什么”和“怎么做”問題的知識稱為( )
A.感性知識
B.理性知識
C.陳述性知識
D.程序性知識
35.學習課文時分段、總結段落大意屬于( )
A.復述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組織策略
36.在學習分數(shù)后學習百分數(shù),這種學習最宜用??模式進行教學。( )
A.上位學習
B.下位學習
C.并列學習
D.發(fā)現(xiàn)學習
37.在電視上經(jīng)?梢钥吹叫」匪闼阈g的表演,聰明的小狗可以通過叫聲來告訴大家計算的結果。實際上小狗是通過觀察主人的表情來進行表演的,這種心理學效應叫做( )
A.霍桑效應
B.羅森塔爾效應
C.安慰劑效應
D.順序效應
38.在一次司法審判中,將一名無辜者判定為有罪,這在信號檢測論中被稱作( )
A.擊中
B.漏報
C.虛報
D.正確拒絕
39.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線是以??為橫軸。( )
A.虛驚概率
B.擊中概率
C.漏報概率
D.正確否定概率
40.在一段時間內(nèi)有10架飛機飛過,其中6架為敵機,雷達報告到其中的5架,并把2架民用機誤報為敵機,那么雷達的擊中率為( )
A.0.8
B.0.6
C.0.5
D.0.4
二、多選題
1.以下屬于條件反射有( )
A.吃食物流口水
B.談虎色變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D.望梅止渴
2.感覺的屬性包括( )
A.它是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反映
B.它是對過去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反映
C.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D.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
3.綠葉陪襯下的紅花看起來更紅了,這是( )
A.同時對比現(xiàn)象
B.相繼對比現(xiàn)象
C.彩色對比
D.感覺適應現(xiàn)象
4.下列說法中不科學的是( )
A.痛覺反映一個人意志力強弱
B.痛覺對機體具有保護作用
C.痛覺比較容易適應
D.痛覺反映了一個人的靈敏程度
5.柯爾伯格將兒童道德判斷發(fā)展劃分為( )
A.前道德判斷水平
B.前習俗水平
C.習俗水平
D.后習俗水平
三、簡答題
1.簡述伊扎德的情緒理論。
2.簡述反應時研究中的速度與準確率權衡現(xiàn)象及SAT范式。
3.簡述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的構成及特點。
四、綜合題
1.試比較心理實驗設計中被試問設計和被試內(nèi)設計的優(yōu)缺點。
一、單項選擇題
1~5 BBCDC 6~10 CAADA 11~15 BDCCD 16~20 CCCCD
21~25 DCAAB 26~30 ACCBA 31~35 BADDC 36~40 BBCAA
二、多項選擇題
1BCD 2AC 3AC 4ACD 5BCD
三、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20世紀70年代,以湯姆金斯和伊扎德為代表,建立了情緒的動機一分化理論。
①伊扎德(1977)認為,情緒是人格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而人格由體內(nèi)平衡系統(tǒng)、內(nèi)驅力系統(tǒng)、情緒系統(tǒng)、知覺系統(tǒng)、認知系統(tǒng)和動作系統(tǒng)等六個子系統(tǒng)組成。人格系統(tǒng)的發(fā)展是這些子系統(tǒng)的自身發(fā)展與系統(tǒng)差異之間聯(lián)結不斷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
②在這些子系統(tǒng)中,伊扎德認為認知過程引起比較和辨別活動,是知識的學習、記憶、符號操作、思維和言語過程。情緒具有動力性,它組織并驅動認知與行為,為認知與行為提供活動線索?梢,情緒是人格系統(tǒng)的核心動力,這是伊扎德理論的重要觀點。
③伊扎德(1991)認為,情緒包含著神經(jīng)生理、神經(jīng)肌肉的表情行為、情感體驗等三個子系統(tǒng),它們相互作用、聯(lián)結,并與情緒系統(tǒng)以外的認知、行為等人格子系統(tǒng)建立聯(lián)系,實現(xiàn)情緒與其他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其中,情緒活動涉及廣泛的神經(jīng)結構,包括腦干中央灰質、丘腦、杏仁核、下丘腦、松果體、鼻周皮層、新皮層、前額皮層等神經(jīng)結構。表情行為包括神經(jīng)肌肉的活動和感覺反饋活動兩部分,表現(xiàn)在臉部、言語、軀體姿勢、手勢等活動。神經(jīng)化學活動通過一些內(nèi)在的程序、激活臉部和軀體的活動模式,這些活動的反饋信號進入意識狀態(tài),形成情感體驗?傊,伊扎德認為,情緒特征主要來源于個體的生理結構,遺傳是某種情緒的閾限特征和強度水平的決定因素。
2【答案要點】
(1)速度與準確率權衡現(xiàn)象是指研究者們?yōu)榱搜芯咳祟愋畔⒓庸さ奶匦,常常把反應時間作為指標。其考慮的邏輯是,心理加工過程的復雜性和反應時間的長短之間有一種對應關系,即對一個復雜刺激的加工所需時間較長;而對一個簡單刺激的加工時間則要短一些。然而,反應時實驗中除了反應速度之外還有反應準確率問題。研究者們注意到,被試有時會以犧牲準確率為代價去換取反應速度,有時則會以犧牲反應速度為代價去換取反應準確率,亦即被試能根據(jù)不同的實驗要求或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建立一個權衡反應速度與反應準確率的標準來指導他的反應。這就是反應速度與準確率的權衡(speed-accuracy trade-off,SAT)現(xiàn)象。
(2)研究者們利用SAT現(xiàn)象形成了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反應時實驗的新的反應時實驗范式,即速度與準確率權衡范式(SAT范式)。在SAT實驗中,可以通過控制被試做出反應的時間長短來作為實驗自變量,測定在各種時間條件下的反應準確率。然后以反應時間為橫坐標,以反應準確率為縱坐標,可得到一條速度與準確率權衡曲線。在這條曲線上,可以找到在各種反應時間下的反應準確率(d')。在這條曲線上,可以用3個參數(shù)來描述SAT現(xiàn)象。I表示截距,R表示準確率(d')隨反應時間(RT)的變化而變化的速率,A表示準確率的漸近值,即在無限延長提取時間條件下的最高準確率。
3【答案要點】
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WISC)是當今國際上心理學界公認的已被廣泛運用的個別智力測驗量表。心理學工作者常把它作為標準,對其他智力測驗進行效度檢驗。
(1)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WISC)的構成該量表結構采用二分法,即把量表分為語言量表和操作量表兩部分。形式相同的測題分別組成測驗,每一項分測驗內(nèi)測題有難易之分,并按難易程度的遞增依次排列。該量表共有12項分測驗。語言量表由常識、類同、算術、詞匯、理解和背數(shù)6個分測驗組成,其中背數(shù)和迷津測驗為補充測驗,操作量表又由填圖、排列、積木、拼圖、譯碼、迷津6個分測驗組成。每個量表又由分測驗組成的方式,在量表編制上是一個新的發(fā)展。
(2)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WISC)的特點
①適用對象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WISC)的適用對象為6歲至l6歲少年兒童。
②結構特點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WISC)的測驗結構有其獨特之處。它是作為一種對一般智力的測驗而設計和組織起來的。結構特點是語言和操作兼而有之。強調盡可能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語言與非語言的)。即通過盡量匯合的多種多樣的測驗來探測智力。
③記分方法量表的每一測驗均可單獨記分,并可在記分紙封面WISC?R個人能力分布圖上標繪出來,這張圖有利于形象直觀地揭示兒童在測驗中哪些方面比較強,哪些方面比較弱。語言量表和操作量表以及全量表均可分別求得智商分數(shù)。這樣,來自語言量表和操作量表以及全量表智商以及12個分測驗分數(shù)的信息將更有利于正確的評定,診斷智力,而這一點是其他量表不大可能做到的。
④對量表得分的解釋方法該量表第一次在用于兒童的個別實施的匯合行動的測驗中采用離差智商。韋克斯勒量表放棄了比率智商,改用離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即智商的求法不再是傳統(tǒng)的智齡和實齡之比,而是根據(jù)離差來計算。離差就是被試所得到的測驗分數(shù)轉換為量表分數(shù)后與總體的平均數(shù)之差,它的大小是用標準差作為單位來衡量的。這樣,智商不是通過把每一位被試的測驗作業(yè)和混合的年齡組相比較,而是單獨地通過它同單一的年齡組(即他們自己的年齡組)中所有個人得到的分數(shù)相比較而計算出來的。
四、綜合題
1【答案要點】
在實驗設計中,把被試分配到自變量的不同水平中有兩種主要的可能性:一種是僅把一些被試分到一種水平(每一種水平接受不同的被試);另一種是將每一個被試分到每一個水平。第一種情況稱為被試問設計(between-subjects design),是指要求每個被試(組)只接受一個自變量水平的處理,對另一被試(組)進行另一種自變量水平處理的情況。第二種情況稱為被試內(nèi)設計(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指每一個被試都接受自變量的所有水平處理的情況。兩種設計的優(yōu)缺點分別如下:
(1)被試問設計
①被試問設計的優(yōu)點被試問設計下,每個被試只接受一個自變量水平的處理(簡稱一種實驗處理或稱一個實驗條件)。由于每一個人只接受一種處理方式,一種處理方式不可能影響或污染另一種處理方式,因此避免了練習效應和疲勞效應等由實驗順序造成的誤差。
②被試問設計的缺點其一,所需要的被試數(shù)量巨大:由于每一個自變量的每一個水平都需要不同的被試,當實驗因素增加時,實驗所需要的被試數(shù)量就會迅速增加。其二,被試問設計下,由于接受不同處理的總是不同的個體,因此被試問設計從根本上是不能排除個體差異對實驗結果的混淆的,很難分辨出因變量的變化是由于被試問的差異所致還是由于自變量的變化所致。而匹配和隨機化技術也只是盡可能地緩解而不是根治這一問題。
(2)被試內(nèi)設計
①被試內(nèi)設計的優(yōu)點被試內(nèi)設計的最大優(yōu)點是:它更有力或更敏感,其由被試變異性而導致誤差的可能性比被試問設計小。被試內(nèi)設計不但節(jié)省了被試人數(shù),而且不同組的被試個體差異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被試內(nèi)設計比被試間設計更有力,能更好地考察實驗組和控制組之間的差異,這個優(yōu)點使得許多研究者更傾向于使用被試內(nèi)設計。
②被試內(nèi)設計的缺點被試內(nèi)設計不會受到來自被試個體差異的困擾,但卻必須面對實驗處理之間相互污染的問題:其一,被試接受不同的自變量水平的處理之間總會存在時間間隔,因此實驗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間隔內(nèi)偶然發(fā)生的事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其二,由于被試先后接受不同處理,時間順序誤差就可能混淆進來,比如被試的表現(xiàn)是否會因為逐漸熟悉實驗情境而有系統(tǒng)地提升,稱為練習效應(practice effect),又或者其表現(xiàn)是否會因為連續(xù)作業(yè)的疲勞而系統(tǒng)地下降,稱為疲勞效應(fatigue effect)。被試內(nèi)設計往往需要平衡,因此,如果在某些情況下平衡設計難以應用,那就意味著被試內(nèi)設計也無法適用。差異延續(xù)效應就是這類情況的代表,它是指自變量中一個水平的處理可能會完全改變其另一水平的處理時所發(fā)生的情況,那么這時以往的平衡技術已很難對付這種因不同處理水平間較為持久的相互作用了。盡管被試內(nèi)設計存在這樣的難題,但是如果被試內(nèi)和被試間兩種設計都適用時,研究者更傾向于使用被試內(nèi)設計而不是被試間設計。
以上是2016年考研心理學沖刺試題及答案,考生如需獲得更多考研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wǎng),唯學網(wǎng)是一個大型的教育考試培訓平臺,各種不同形式的教育資訊內(nèi)容與考試信息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