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人妖99视频_国产精品九九九国产盗摄蜜臀_国产一区二区天天看片_国产精品无码AV无码_不卡的av帝国在线一区二区

您當前位置: 唯學網(wǎng) » 統(tǒng)招研究生 » 大綱專題

2015年考研中醫(yī)綜合大綱(3)

來源:唯學網(wǎng)•教育培訓(www.printpiter.com)  【唯學網(wǎng) • 中國教育電子商務平臺】 加入收藏

四、方劑學

1.方劑和方劑學的概念。方劑學在中醫(yī)藥學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方劑學發(fā)展概況。歷代醫(yī)家在方劑學方面的主要成就、貢獻及代表作。

2.治法的概念。方劑與治法的關系。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理論及其應用。

3.“七方”、“十劑”、“八陣”的理論、具體內(nèi)容及實際意義。

4.方劑與藥物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5.配伍的目的。方劑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體含義。“君臣佐使”理論對臨證遣藥組方的指導意義及其在遣藥組方中的具體運用。

6.方劑變化運用的主要形式。各種變化的前提及其與功用、主治的關系。

7.常用劑型的概念、性能特點及其適用范圍。

8.臨床常用各類方劑的概念、適應范圍、配伍規(guī)律、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9.下列方劑的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加減應用及注意事項。

(1)解表劑: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九味羌活湯、銀翹散、桑菊飲、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敗毒散、再造散、加減葳蕤湯。

(2)瀉下劑:大承氣湯、大陷胸湯、大黃牡丹湯、溫脾湯、十棗湯、濟川煎、黃龍湯、新加黃龍湯。

(3)和解劑:小柴胡湯、蒿芩清膽湯、達原飲、四逆散、逍遙散、半夏瀉心湯。

(4)清熱劑: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清營湯、犀角地黃湯、清瘟敗毒飲、涼膈散、普濟消毒飲、仙方活命飲、龍膽瀉肝湯、左金丸、瀉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藥湯、白頭翁湯、青蒿鱉甲湯。

(5)祛暑劑:新加香薷飲、清暑益氣湯(《溫熱經(jīng)緯》)。

(6)溫里劑:理中丸、小建中湯、四逆湯、回陽救急湯、當歸四逆湯、陽和湯。

(7)表里雙解劑:大柴胡湯、防風通圣散、葛根黃芩黃連湯。

(8)補益劑: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完帶湯、補中益氣湯、玉屏風散、生脈散、四物湯、歸脾湯、當歸補血湯、內(nèi)補黃芪湯、炙甘草湯、六味地黃丸、一貫煎、腎氣丸、地黃飲子。

(9)安神劑:朱砂安神丸、酸棗仁湯、夭王補心丹。

(10)固澀劑:牡蠣散、九仙散、真人養(yǎng)臟湯、四神丸、桑螵蛸散、固沖湯。

(11)理氣劑:半夏厚樸湯、瓜蔞薤自白酒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天臺烏藥散、暖肝煎、枳實消痞丸、蘇子降氣湯、定喘湯、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

(12)理血劑:桃核承氣湯、血府逐瘀湯、復元活血湯、溫經(jīng)湯、生化湯、補陽還五湯、小薊飲子、槐花散、咳血方、黃土湯。

(13)治風劑:大秦艽湯、川芎茶調(diào)散、羚角鉤藤湯、鎮(zhèn)肝熄風湯、大定風珠。

(14)治燥劑:杏蘇散、清燥救肺湯、養(yǎng)陰清肺湯、麥門冬湯、百合固金湯。

(15)祛濕劑:平胃散、藿香正氣散、三仁湯、茵陳蒿湯、連樸飲、八正散、五苓散、豬苓湯、防己黃芪湯、真武湯、苓桂術甘湯、實脾散。

(16)祛痰劑:二陳湯、溫膽湯、貝母瓜蔞散、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半夏白術天麻湯。

(17)消導化積劑:保和丸、枳術丸、健脾丸。

(18)驅蟲劑:烏梅丸。

10.下列方劑的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點

(1)解表劑:加味香蘇散、升麻葛根湯、柴葛解肌湯、麻黃細辛附子湯、參蘇飲。

(2)瀉下劑:大黃附子湯、麻子仁丸、舟車丸、增液承氣湯。

(3)和解劑:痛瀉要方。

(4)清熱劑: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四妙勇安湯、牛蒡解肌湯、導赤散、葦莖湯、清骨散、秦艽鱉甲散、當歸六黃湯。

(5)祛暑劑:清絡飲、六一散、桂苓甘露飲。

(6)溫里劑:吳茱萸湯、大建中湯、黃芪桂枝五物湯。

(7)表里雙解劑:石膏湯、五積散。

(8)補益劑:泰山磐石散、補肺阿膠湯、大補陰丸、虎潛丸、左歸丸、右歸丸。

(9)安神劑:珍珠母丸、磁朱丸、甘麥大棗湯。

(10)開竅劑:安宮牛黃丸、紫雪、至寶丹、紫金錠(玉樞丹)、蘇合香丸。

(11)固澀劑:金鎖固精丸、縮泉丸、固經(jīng)丸。

(12)理氣劑:越鞠丸、金鈴子散、厚樸溫中湯、橘核丸。

(13)理血劑:七厘散、失笑散、桂枝茯苓丸、活絡效靈丹、大黃(庶蟲)蟲丸、十灰散、膠艾湯。

(14)治風劑:消風散、牽正散、小活絡丹、天麻鉤藤飲、阿膠雞子黃湯。

(15)治燥劑:桑杏湯、增液湯、玉液湯、瓊玉膏。

(16)祛濕劑:甘露消毒丹、五皮散、萆薢分清飲、羌活勝濕湯、獨活寄生湯。

(17)祛痰劑:止嗽散、三子養(yǎng)親湯。

(18)消導化積劑: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葛花解醒湯。

(19)驅蟲劑:肥兒丸。

(20)其他:犀黃丸、透膿散(《外科正宗》)、小金丹。

11.9、10兩項所列方劑中相關方劑的對比分析及鑒別應用。

五、中醫(yī)內(nèi)科學

(一)總論

結合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進行復習。

(二)各論

1.下列常見內(nèi)科病證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證要點、治療原則、分證論治、轉歸預后、預防調(diào)攝及研究進展。

感冒、咳嗽、肺癰、肺脹、哮證、喘證、痰飲、血證,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證、癲狂、癇證、癡呆、胃痛、痞滿、嘔吐、泄瀉、痢疾、便秘、腹痛、脅痛、黃疸、積聚、鼓脹、頭痛、眩暈、中風,水腫、淋證、癃閉、腰痛、消渴、痹證、痿證、內(nèi)傷發(fā)熱、虛勞、厥證、關格、癭病。

2.下列病證的辨證論治規(guī)律

肺痿、肺癆、自汗盜汗、噎膈、呃逆、痙證、瘧疾、遺精、耳鳴耳聾、顫證、陽痿、肥胖、癌病。

3.下列病證的比較鑒別

中醫(yī)內(nèi)科病證的概念、病理、臨床表現(xiàn)、治法、方藥等方面互相之間存在相似而又相異之處,正確地加以比較、鑒別對于提高中醫(yī)理論、臨床診斷和治療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1)感冒與溫病早期。

(2)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

(3)風寒感冒與風寒咳嗽。

(4)風熱感冒與風熱咳嗽。

(5)風熱咳嗽與肺癰。

(6)肺癰與肺癆。

(7)哮證與喘證。

(8)實喘與虛喘。

(9)肺脹與咳嗽、喘證、痰飲。

(10)肺脹與心悸、水腫。

(11)肺癆與虛勞。

(12)苓桂術甘湯與甘遂半夏湯治療飲停于胃。

(13)自汗與脫汗、戰(zhàn)汗、黃汗。

(14)相同病理,導致不同血證。

(15)相同處方,治療不同血證。

(16)胸痹與真心痛。

(17)胸痹與胃痛、脅痛、懸飲。

(18)驚悸與怔忡。

(19)內(nèi)傷發(fā)熱與外感發(fā)熱。

(20)癲、狂、癇證。

(21)中風、厥證、癇證、痙證。

(22)中風之中臟腑與中經(jīng)絡。

(23)剛痙與柔痙。

(24)暑厥、氣厥、蛔厥。

(25)頭痛與眩暈。

(26)諸痛的部位、性質、特點與辨證論治。

(27)引起昏迷的常見病證。

(28)以下列方藥為主方治療的病證:龍膽瀉肝湯、溫膽湯、柴胡疏肝散、歸脾湯、金匱腎氣丸、失笑散、藿香正氣散、葛根芩連湯等。

(29)噎膈、反胃、梅核氣、嘔吐。

(30)呃逆與干嘔、噯氣。

(31)泄瀉與痢疾。

(32)干霍亂與腹痛。

(33)腹痛與疝氣、腸癰。

(34)胃痛與真心痛。

(35)急黃、膽黃、瘟黃。

(36)虛證黃疸與萎黃病。

(37)積證與聚證。

(38)鼓脹與水腫。

4.下列病證的轉化聯(lián)系

中醫(yī)內(nèi)科病證發(fā)生后,由于失治誤治,往往轉化成另外病證,只有清楚地認識到病證之間的轉化過程、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正確地診斷和治療。

(1)感冒與咳嗽。

(2)外感咳嗽與內(nèi)傷咳嗽。

(3)肺癰、肺癆、咳嗽、喘證、哮證與肺痿。

(4)哮證與喘證。

(5)咳嗽與喘證。

(6)咳嗽、喘證、痰飲與肺脹。

(7)肺脹與心悸、水腫。

(8)胸痹與心悸。

(9)心悸與不寐。

(10)泄瀉與痢疾。

(11)活人敗毒散與葛根芩連湯治療痢疾。

(12)痢疾的預后與轉歸。

(13)嘔吐與反胃。

(14)脅痛、黃疸、積聚、鼓脹在病理上的聯(lián)系與轉化關系。

(15)鼓脹常見合并癥的診治。

(16)淋證與癃閉。

(17)淋證、癃閉與水腫。

(18)消渴與中風、胸痹。

(19)消渴常見合并癥的診治。

(20)頭痛與眩暈。

(21)頭痛、眩暈與中風。

(22)下列病證的調(diào)護特點:胸痹、郁證、水腫、中風、癃閉、消渴、虛勞、痹證、胃痛、泄瀉、痢疾及嘔吐等。

(23)濕、水、飲、痰相互轉化在中醫(yī)內(nèi)科病證發(fā)生發(fā)展的意義。

(24)外感發(fā)熱與內(nèi)傷發(fā)熱。

(25)肺癆與虛勞。

(26)痿證與痹證。

5.歷代著名醫(yī)家和醫(yī)著

中醫(yī)內(nèi)科學是隨著歷史的前進和醫(yī)學實踐的發(fā)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歷代醫(yī)家、醫(yī)著的學術思想,醫(yī)學流派對內(nèi)科學的理論與臨床都有一定作用和意義。掌握并運用有關學說、醫(yī)論旨在更好地了解歷史沿革,指導臨床實踐,提高醫(yī)療水平。

(1)歷代醫(yī)家在內(nèi)科學發(fā)展中的主要成就。

(2)《醫(yī)學心悟》論咳嗽病理。

(3)《醫(yī)學正傳》論哮與喘。

(4)《證治匯補》論肺脹。

(5)《景岳全書》論血證病理。

(6)《血證論》論治血四法。

(7)《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論治吐血三要法。

(8)《醫(yī)學正傳》論九種心痛證治。

(9)《四明心法》論吐酸病理。

(10)《醫(yī)宗必讀》論治瀉九法。

(11)《景岳全書》論痰與飲、泄與痢的異同。

(12)劉河間論痢疾治法。

(13)《金匱要略》論胸痹。

(14)《醫(yī)宗必讀》關于積聚分期論治。

(15)《內(nèi)經(jīng)》、《丹溪心法》、《景岳全書》關于眩暈的論述。

(16)《內(nèi)經(jīng)》張仲景、朱丹溪、王履、張景岳、王清任等論中風病因病理。

(17)《外科正宗》論癭病。

(18)《丹溪心法》、《景岳全書》、《醫(yī)宗必讀》論水腫。

(19)《內(nèi)經(jīng)》論痹證。

(20)《內(nèi)經(jīng)》論痿證。

0% (0)
0% (10)
已有條評論
新聞瀏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