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歷史悠久,同樣我中華民族習武歷史也同樣悠久,在幾千年來的歷史流傳中,武術在習練過程中有很多注意事項也流傳了下來,中華武術流派眾多,也因此習武的注意事項也有很多。為方便廣大武術愛好者、武術初學者查閱方便,唯學網(wǎng)特別在武術頻道設立習武須知專題,希望能對廣大武術習練者有所幫助。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在武術攻擊中的起著重要作用的腰的練習與應用。
在中國武術中,有“練拳不活腰,終究藝不高”之說,李小龍在電影《猛龍過江》中說:“要想拳腿攻擊不軟手軟腳,就要從腰部練起,做到腰馬合一”。武術中,有許多拳諺對腰法進行了描述,如“腰似車軸,手似車輪”,“腰如蛇行,步賽粘”等。太極拳論講“上下九節(jié)勁,節(jié)節(jié)腰中發(fā)”?梢姡木毩暸c應用是武術攻擊中的精髓。
太極拳諺云“生命源頭在腰間”,“其根在足,發(fā)之于腿,主宰與腰,形于手指”。如果仔細觀察狗的動作,你照它臀部踢上一腳,它會立即轉身反擊。而一個人的動作與其相比則笨拙的多,許多人轉跨轉腰時,腰背部就像束了一條寬皮帶,僵硬、平板,沒有扭擰、轉策、翻滾的靈活。腰部又是人體眾多器官所在地,鍛煉了腰部,就鍛煉了這些內(nèi)部器官,就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從解剖學來看,其前有丹田(臍下三寸氣海穴,也稱前心),后有命門(兩腎之間,也稱后心)。周身之氣皆發(fā)于丹田,又皆收于丹田,“氣沉丹田,上虛下實,中氣存于中,虛靈含于內(nèi),內(nèi)走五臟百骸,外行肌膚皮毛”,運行周身,達四梢。發(fā)力時,松緊轉換的關鍵在于腰腎,腰腎轉換的樞紐則在于命門穴。運動時,以命門穴為原動力,帶動胸肌松沉,變幻虛實松緊,只有這樣,才能周身發(fā)力。腰是運動之樞紐,拳論曰:“訣竅以兩腰之中,兩腎之間命門,為上下體之關鍵樞紐。”拳腳發(fā)力時,通過腰部來維持和調(diào)整重心,使動作既輕靈又穩(wěn)健。“有不得機不得勢者,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不得機不得勢,必是手動而腰腿不動,所以腰力的發(fā)出必須做到虛靈頂勁,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屈膝松胯,氣沉丹田,使軀干正直,立身中正,上下一線。
武術的腰法與摔法有關,武術的摔技有一種典型練法——滑車練習,它是通過手的牽拉與上步,練習腰的旋轉,體會抽、擰、頂、翻、撬諸勁的變化。借杠桿力,使對手失去重心。如腰不靈活,則摔只是蠻力硬扯,吃力而沒有效果。而腰法實戰(zhàn)應用最典型的例子是武術中的醉拳,看似東歪西倒,實則每一動作都有它的目的,在看似不經(jīng)意的運動中巧妙的避開對方的攻擊,見隙反擊,實為腰法、身法變化應用的典范。
既然腰法如此重要,那么,練腰、用腰的方法有哪些?下面介紹一些示例。
1、轉腰。開步站立,身體前俯,從前向左向后回環(huán),兩臂隨身擺動上動不停。再從后向右回環(huán)轉腰,左手隨腰的轉動從右側鄉(xiāng)下扳握右腳踝,身體下俯,左耳盡力貼于右小腿外側,右手順勢五指撮攏成勾手在身后反臂上舉,略停片刻。左手松開右腿,身體開始向右、向后、向左回環(huán)轉腰,右手去扳握左腳踝,左手成勾手反臂上舉。如此左右回環(huán)轉腰。
2、下俯腰。并步站立,兩臂伸直上舉,兩手手心朝上五指交叉握住,然后身體前屈,兩手在腳尖前貼地。兩手松開向后抄抱,握住小腿下方,使面部緊貼脛骨前面。身體直起還原,兩手再直臂上舉交握,做第二次。
3、側俯腰。并部站立,兩臂伸直上舉,兩手手心朝上五指交叉握住,下肢不動,上身做轉向左腿外側俯下,兩手在腳外側貼地。身體直起恢復原狀,下肢不動,上身右轉向右腿外側俯下,如此左右輪換。
4、下腰。開步站,兩手由身前直臂上舉,手心朝上,抬頭,背對墻壁,漫漫扶墻向下彎,到自己感到腰部不能再彎為止,堅持一會起身再做。
5、甩腰。開步站立,兩手由身前直臂上舉,手心朝上,抬頭,眼看兩手以腰關節(jié)為軸使身體向前、向后甩動。練習時,根據(jù)自己的情況來決定練習次數(shù),以防受傷。
6、握棍轉腰。用一根直棍扛在肩上,可以很方便地練腰。
如需獲得更多武術習練須知等相關資訊,敬請密切關注唯學網(wǎng)文藝體育欄目武術培訓頻道,小編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