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郭元教授應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邀請,帶來專題講座——“當代音樂的新音色與音響創(chuàng)造”,講座由作曲系主任高佳佳教授主持。
郭元教授主要從四個方面向我們介紹關于當代音樂的新音色與音響創(chuàng)造,這四個方面分別是:一、傳統(tǒng)樂器的新音色;二、泛音上的音響創(chuàng)造;三、樂器的特殊調(diào)弦;四、音色音樂。
在談到傳統(tǒng)樂器的新音色時,郭元老師主要從弦樂器的傳統(tǒng)“色彩性”演奏方式如震音、泛音、靠指板、靠琴碼、弓桿奏法等以及新的演奏方式如敲擊共鳴箱、各種各樣撥弦和泛音、有意識的揉弦或不揉弦、揉弦的速度與幅度的變化等等,并列舉了赫爾穆特·拉亨曼的弦樂四重奏《巨象》。接著介紹了木管和銅管樂器上的音演奏技法并結合作品做細致分析。說到泛音上的音響創(chuàng)造時,主要以沙爾維托·夏里諾的為小提琴而作的六首隨想曲,并介紹了頻譜音樂。他認為在二十世紀的音樂作品中泛音也具有結構的意義。說到音色方面,郭元老師認為音色是東西方音樂共同的關注點,對每個音的“音質(zhì)”的重視也是日本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顯著特征。此外,他認為對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應該從:特殊的音響、音樂構造、音樂的走向、美學思想這四個方面去思考和借鑒。
郭元老師也結合音響介紹了他的兩部作品,一個是寫于2008年的《管涌Ⅰ》——為G大調(diào)大笛與顫音琴而作,一個是2009年作品,《品》——為管樂隊而作。作品《管涌Ⅰ》通過對竹笛演奏中復音、氣息音、連吹帶唱、相同音高上變換不同指法、包吹等非常規(guī)演奏以及演奏帶來的顫音式音響,并將這些新的音色元素融入西方現(xiàn)代作曲技法中,使作品在擁有鮮明的現(xiàn)代氣息的同時,仍然保持著濃郁的民族風格,使音樂營造出朦朧,悠遠的意境。
郭元老師1993年畢業(yè)于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后留學于東京藝術大學獲音樂博士學位,現(xiàn)任教于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多年來,郭元老師創(chuàng)作了大量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包括交響樂、室內(nèi)樂、合唱、民族器樂、影視音樂等,并多次在國內(nèi)外作曲比賽中獲獎。如獲第11、15屆東京國際室內(nèi)樂作曲比賽佳作獎以及波蘭“魯托斯拉夫斯基獎”國際作曲比賽榮譽獎。作品曾在波蘭、日本、韓國、美國、英國及臺灣等地區(qū)多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