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低音是根據美聲唱法對聲部劃分的標準所產生的,聲樂的另外兩支都沒有這種劃分。其中民族唱法只有高音,沒有中音和低音之分;而通俗唱法對于聲音類型的劃分,目前還沒有專家論證。而美聲唱法對于聲部的區(qū)分是有一定的標準和規(guī)格的,無論是男聲還是女聲,都有高音、低音、中音之分。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人聲中最低的音域,男低音。
在美聲唱法中,男低音(bass)是一名唱音域F-f1共15度(按譜所示低8度)的歌唱家,音色低沉、渾厚、老成、持重。按音色、音區(qū)等不同特點劃分,男低音分為抒情型男低音、戲劇性男低音、深沉型男低音。
抒情男低音聲音流暢、低沉,時而亦顯輕快、抒情,富于歌唱性。音域通常為 E2-E4。法國歌劇開始重視這一聲部。如作曲家德利布的《拉克美》中用了偏高的抒情男低音扮演拉克美之父尼拉康塔,《迷娘》(1866)中的老樂師洛塔里奧。俄國的作曲家也會把歌劇主角交給這類男低音,例如格林卡的《伊凡·蘇薩寧》(1836)中的男低音《伊凡·蘇薩寧》。
戲劇性男低音其音域與一般男低音相仿,區(qū)別是可適當向上下移動,富于戲劇激情。另外還有專演丑角的滑稽男低音,聲音輕巧靈活、節(jié)奏自由,與專演正派角色的莊重深沉的男低音形成鮮明的對照。
深沉型男低音是人聲最低的聲部,音域一般為C2-D4。音色重濁寬厚,表情莊重沉穩(wěn),往往被指派飾演地位顯赫的角色:神靈、國王(《湯豪舍》、《羅恩格林》),祭司或神父(《命運的力量》、《唐·卡洛》),具有威望的父親(《紐倫堡名歌手》、《迷娘》)等。
男低音雖然與女低音同樣身處音域的最低層,但他們的命運卻要比她們好得多。在喜劇中他們可以擔任逗人發(fā)笑的角色,,例如好色老頭以及昏庸仆人等,唐尼采蒂的《唐帕斯夸勒》便是典型。除此之外他們還能在正歌劇中扮演某些沉郁的角色,例如威爾第的歌劇里經常邀請他們來扮演國王與主教,和莫扎特《魔笛》(1791)里的大祭司薩拉斯托的演唱即是典型的深沉男低音嗓音。
如需獲得更多聲樂相關資訊,敬請密切關注唯學網文藝體育欄目聲樂培訓頻道,小編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