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1個理由傳承筆墨(二)――用筆技法
19.習字關鍵在用筆,用筆關鍵進門時。俗話說,“從小看大,三歲致老”。學書更甚。初學時的姿勢、規(guī)范一旦成形,就成為習慣。所以老師必須嚴格,選好字帖,規(guī)范姿態(tài)。恭敬臨帖,不打折扣。寧慢勿快,寧少勿多。力爭形似,再求神似。
20.指腕同轉(zhuǎn),臂肘連運。轉(zhuǎn)捻圓融,中側兼用。起承轉(zhuǎn)合,若離若即。有血有肉,骨氣生動。五指執(zhí)筆,仍然實用。唐人盧攜在《臨池訣》中就已提及。宋人姜夔在《續(xù)書譜》中也說:“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被蚩蓤(zhí)、運同動,所有關節(jié)連動,所有肌肉松弛。大小字皆隨心轉(zhuǎn),書一筆而牽全身。
21.身正肘平,指實掌虛。肌肉放松,力輸毫端。輕握不執(zhí)死,靈動自然狀。心肌全放松,神情出毫端!盎騿枙ㄖ,何得其古人,曰妙在執(zhí)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唐蔡希綜《法書論》)!
22.小字在指腕,大字在臂肩。元人鄭鑠在《衍極并注》說:“寸以內(nèi),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在肘腕!贝苏f現(xiàn)在應放大一輪。元以前限于紙,到明代始有大紙、大作品。宋元時兩寸謂大字,現(xiàn)在以尺計。故應二寸內(nèi),法在指腕。大字尺許,乃至徑丈,必用肘、臂、肩。
23.厚重與雄渾,過了是霸氣。輕靈或飄逸,適當是境界。姜夔在《續(xù)書譜》中說:“大抵用筆有緩有急,……緩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皆以勢為主。……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末句很重要,少出鋒,乃為勢。氣勢境界,出乎自然。
24.圓筆生內(nèi)涵、見力量,方筆顯飄逸、出精神。圓筆中鋒,已在秦篆中成熟應用。東漢蔡邕在《石室神授筆勢》中已提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的理論。羲獻二王,可謂用中鋒高手。然他們也時用偏側取勢。用筆介于中側兩鋒間還有一奇鋒,暫名為“篤鋒”。中鋒圓筆,能出方筆之效果,用于簡草,頗有秦楚風韻。
25.用筆須活,輕重徐疾。軟硬兼施,長短優(yōu)擇。唐孫過庭有執(zhí)、使、轉(zhuǎn)、用之法:執(zhí)謂長短深淺;使謂縱橫牽掣;轉(zhuǎn)謂鉤環(huán)盤紆;用謂點畫向背。這四法又于人、于物、于時諸因素的關系不同而有異。故須找其適合點,以輪換。
26.字如其人,如其學,如其養(yǎng),如其品,如其性。古人謂:“學術經(jīng)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項穆《書法雅言》)。故修心、養(yǎng)性、立品、立志是書家畫家的基本條件,也是畢生之修養(yǎng)。
27.絞捻將干時,散峰不飛空。起、收、對、接,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起有分合緩急,收有虛實順逆,對有反正平串,接有遠近曲直!痹谶\筆時靈活把握,轉(zhuǎn)換輕重開合;蛟诎氲,或在收尾處出現(xiàn)枯鋒渴筆,可善用絞捻,使散鋒不飛,絲絲入扣。墨可淡,不做作。
28.加重筆桿練,可補童子功。練武之人,有腿上捆沙袋、綁鉛塊者,幾年可練就飛毛腿。余曾在筆管上套一厚壁鋼管,自謂“加鐵補功”。日臨小楷一時辰,三年后小到蠅頭小字,大到徑丈大字,皆若寸楷,不移絲毫。
29.筆墨內(nèi)涵,功在手臂。骨肉氣血,皆在毫端。唐太宗李世民嘗謂:“吾臨古人書,殊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痹惱[曾《翰林要訣》“肉法”一則中稱:“字之肉,筆毫是也。疏處捺滿,密處提飛,捺滿即肥,提飛即瘦!惫P中變數(shù),皆出毫端。毫端之力,由心臂傳出。如是,功練何處,自然明白。
30.用筆沉穩(wěn)而虛靈,關乎格局與境界!坝霉P要沉著,沉著則筆不浮;又要虛靈,虛靈則筆不板!P要巧拙互用,巧則靈變,拙則渾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佻渾濁之病矣”(秦祖永《桐陰畫訣》)。沉穩(wěn)虛靈,能去俗病。俗病既去,格局自大,有格局,方有境界。
31.快速流暢而不單薄,慢筆凝重仍見靈動?觳粏伪、慢與靈動,都有矛盾。如何統(tǒng)一?全在功力與心力。米芾提倡“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并非每筆回一下,或收回來。而在結果,這需內(nèi)功;蛘呖罩惺展P,筆要留住,就不會飛。不飛就不薄,慢筆反之。運筆時雖慢而意不斷。每一筆有顧盼前后左右。
32.落筆不拖泥,行筆不帶水。轉(zhuǎn)筆似龍蛇,收筆不張露。創(chuàng)作亦如做事,心平氣和,不藏雜念,絕不拖泥帶水,出手干凈利落。用筆清健氣爽,運筆不慌不忙。筆由心轉(zhuǎn),隨意而就。寫到興致,忘掉自己,那便是高境界。
33.畫畫必先知用筆,用筆最好先寫字。寫字必先明提按,提按頓挫寫自然。書畫同源,源在筆墨。漢字始于象形,圖畫起于線條。書畫互生,所以畫畫必熟悉筆墨性能與方法技巧,可一舉兩得。其提按頓挫,用之造形,增加生動活潑,畫中枯濕濃淡,回到書法,也能添其精神;ヒ婊パa,得天之厚。
34.用心讀帖,善于積累。提高眼界,心手相印。馮武在《書法正傳》中說:“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帖,于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無不默識于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帖中來,然后能成家數(shù)!睂R患叶┌偌,讀帖或是方法。取百家而成自家。自法帖中來,須消化,才成自家。
35.心煩不動筆,氣躁不弄墨。身累先休整,氣平心手和。書畫作品,精神產(chǎn)物。心境不暢,怎有佳構?故有心事,切勿弄墨。好心情,方出好作品。如若完成任務,那叫應酬作品。藝術不應等同商品。
36.動筆連帶精氣神,凝神運氣寫心情。筆墨天天隨心走,摹古讀史看風景。筆墨出于心靈,心靈不能空虛。臨古,讀書為主要源泉,走走看看不能省儉,這與胸襟格局有關連。如不走走,或無李白,或無“二王”,或無徐渭、石濤等。文化精粹,就在古賢。自然精華,出于自然。
來源:新華網(wǎng)
以上是關于書法的相關信息,以供大家查看了解。想要了解更多書法信息,第一時間了解書法相關資訊,敬請關注唯學網(wǎng)書法欄目,如有任何疑問也可在線留言,小編會為您在第一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