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文明,許多都是通過文字記錄才傳承下來的,漢字在中國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幾千年來,各種書法體相續(xù)出現(xiàn),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簡帛朱墨手跡、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數(shù)、楷書等。本文將為大家介紹鑄刻于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以及以金文筆意創(chuàng)作的書法即金文書法。
金文,亦稱銘文或鐘鼎文,乃鑄或刻于青銅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末,盛于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大部分人以周宣王在位時期鑄造的毛公鼎金文(又稱西周金文)為金文代表,毛公鼎銘文共三十二行,四百九十七字。
金文大略可以分為四種,即殷商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219年)。其中商金文是在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初時只有寥寥數(shù)字,及至周初,已達千二百余字。商末鑄有金文之青銅器日多,然所述仍簡,多為鑄者或其先祖之名諱。至商亡時,方有文章出現(xiàn),然其時最長之文,仍僅有四十余字。而西周金文有學者稱西周銘文青銅器幾乎涵括每一位周王,可以說西周周王年數(shù)的正確與否完全取決于金文,要是不懂青銅器銘文的所屬是那一位周王,就是說沒有完整的周王元年青銅器銘文的支持,談論中國年表西周部分毫無意義。東周金文是金文的全盛時期,此時的金文被廣泛使用,用于王公大臣之事,戰(zhàn)功、音階等。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詔令書同文,并于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于鐘鼎之上,由是金文漸衰。及至漢代,民間多鑄銘文于鐵器之上,青銅之器,不復使用,金文自是不見于史。
金文書法,是以金文筆意創(chuàng)作的書法。金文的發(fā)展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fā)展。西周時期的金文是一種很成熟的書法藝術,向為書法史家所重視。它改寫了長期以來認為的,談書法只能從隸、楷書始和魏晉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書法藝術的傳統(tǒng)認識,并把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金文的書體,一般稱為大篆或籀書,也有稱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時的史官,籀書即為他所寫的字書。青銅器銘文是按照墨書的原本先刻出銘文模型的陶范,再翻范鑄造出來的。由于商周時期已有很精湛的青銅鑄造技術,所以翻鑄的金文一般都能夠在相當程度上體現(xiàn)出墨書的筆意。因此,商周的金文實際上是一種墨書的書法藝術。
商代的金文書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的字數(shù)不多,字體瘦長,筆道遒勁雄美,行氣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情勢凝重,各有風韻。有人曾歸納為兩種風格,一種是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起止多露鋒芒,間有肥筆,另一種則是運筆有力,形體瘦筋,筆劃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鋒芒。
而西周早期的金文從書體和書法風格來看,總的情勢是清秀雋美,筆道首尾出鋒,有明顯的波磔,結構嚴謹,行款章法自如。后期的書法風格凝練奇古,雄偉挺拔,遒勁華麗,其中西周康王時的大盂鼎文字端莊典雅,大小得體,形態(tài)生動,為成康之世金文書法造詣最高一品,其拓本摹本至今尚被書法大家所珍視。
如需獲得更多書法類新聞,敬請密切關注唯學網文藝體育欄目書法培訓頻道,小編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關報道!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