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高等書法教育如何傳承古老的書法傳統(tǒng),北京師范大學書法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倪文東有其獨到的看法。倪文東教授認為,高等書法教育和業(yè)余培訓最大的不同就是必須把書法傳統(tǒng)通過教學的模式傳承下去,這是高等書法教育的職責。他認為,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必須打好基礎,從傳統(tǒng)的書法規(guī)范入手,把基本功打好。在有了一定的積累后,同時,鑒賞力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后,學生們再去學習魏碑、墓志或一些有個性的東西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倪文東教授認為,學習書法要取法要乎古。如學篆書,一上手肯定不宜學習那些不太規(guī)范、寫意性很強的范本,如《散氏盤》、《毛公鼎》就不宜作為初學大篆的范本,一開始學《墻盤》就比較容易上手。學小篆,宜從《嶧山碑》入手,不能上手一下子就學清人的篆書,因為清人的篆書個性太強,如果先學吳昌碩、趙之謙、鄧石如的篆書,再回頭學先秦、漢代的篆書,就不容易進入,所以取法要乎古。在教學中,有學生經(jīng)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取法唐楷,為什么現(xiàn)在在全國大展的入選、獲獎作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多?規(guī)范漢字為什么不能在全國大展中入選、獲獎?倪教授認為,學習是一回事、創(chuàng)作是一回事,學習肯定要從傳統(tǒng)的書法規(guī)范入手,把基本功打好,然后才能追求更高古的東西,要把這個關系處理好。
此外,倪教授也談到了教學實踐中的困惑,主要是感覺學生臨摹篆、隸、草、行、楷及古代名家經(jīng)典,從準確性臨摹、意向性臨摹、創(chuàng)造性臨摹入手都沒有問題。但從臨摹向創(chuàng)作的過渡有難度。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特點、缺陷和存在的問題,逐漸幫助他們過渡。這一點,不僅是高校的學生,包括很多書法家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臨摹沒有問題,一旦與創(chuàng)作接軌,就跨越不了。倪教授認為,在未來的實踐中,書法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